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革命"和"守成"是考察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历史演变的两个重要变量,由此出发,可以解析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涉及到的"遗产的兴起"、"革命的历程"及"守成的复归"和"历史的逻辑"等相关方面,从而对近代中国自辛玄革命到"文革"和"申遗热"所体现的世纪转变及其社会影响和文化原因作一详尽的勾勒.  相似文献   

2.
"保守主义革命"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4,24(2):74-79
"保守主义革命"是德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理论思潮,对德国20世纪的政治结构、政治运动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保守主义革命"的主要人物、核心范畴及其社会关联作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产生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是在求富求强的民族主义和"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双重推动之下产生的,其理论根据是无政府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进化主义等西方学说.在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代语境中,从"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抽绎而出的以实力决定文化、以科学剪裁文化、以文化的普适性消泯文化的民族性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正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5.
列宁提出苏俄的工作重心在于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在文化建设中,有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一是改善从旧时代接收下来的国家机关,并以此加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二是在农民中开展一场文化革命来实现完全合作化.在文化工作中,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所需的一定的文化水平的前提.这四者构成列宁关于苏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战略.  相似文献   

6.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120-124
"左"倾文化惰性的根深蒂固,主要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发展国情决定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惰性"中呈现出的"左"倾特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之大敌.它产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整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内,体现了正统与革命色彩,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8.
高剑平 《学术论坛》2007,1(10):14-17
16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引起了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又引起了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人类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综观16到19世纪的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实体"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路径是近代科学把自然"实体"作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科学"实体"渗透进技术"实体",并催生出经济"实体".反过来,经济"实体"以及市场的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乃至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近代科学的辉煌,实际上就是关于"实体"科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出一些令人遗憾的问题.例如,对孔子文化传统采取革命手段,不符合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较少将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经济变革联系起来思考,缺乏从经济基础去思考文化问题;政治式的大批判有余,学理式的研究不足.回观五四时期新知识分子群体,还不大懂得文化的变革是渐进的、改良的,而非革命的.故而,五四时期急风暴雨式的反孔,只是让圣人走下了神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孔子问题.陈独秀一代似乎忘却了圣人不怕"革命".  相似文献   

10.
温特在重思国际政治进程性的过程中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富体系特征者,温特的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是一个应用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革命意义.通过对温特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从产生背景到主要观点、论证逻辑的细致检查表明,其社会理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与不足.对于一场正在进行的革命,其正当性和效果需要仔细考察;就温特的理论革命这一案例而言,更深入、更审慎的"元理论"与"实质理论"思考亟待推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革命的不断推进,一种新的媒体,即依托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继"第四媒体"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的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初具规模的相关产业链,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并随之形成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根本的、新兴的文化--"短信文化"."短信文化"带动了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组织形式,政府是管理国家的机器.国家本来就是国民自己的组织,政府本来就是服务于国民的,但是当国家被皇帝用武力占为己有后就成了他的王朝,政府也就变成了皇帝的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江山易主、政府换届,而不是国家灭亡.社会分层是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为划分的社会层次也并非只有按财产划分的阶级一种,形成国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形态,文明只是文化的精致形态."国家形成"不等于"文明起源",国家的起源的途径是多元的,文明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起源与演进的序列和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都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其内容和特点都反映出人类文明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而如何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管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将道德自律用于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将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将使网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7,(4):212-216
1907年,留法学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在巴黎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中文周刊,该刊物以近代以来流行的进化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并诉诸革命、公理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发出了"废除汉字"、"径用万国新语"的语言变革主张,开启了打碎汉字传统、除旧布新的语言变革潮流.围绕"废除汉字"和实行万国新语的论争,足见当时不同的文化观念及思想背景在这一领域的呈现和碰撞.不管是国粹派基于民族文化留存所表现出的炽热的语言民族主义情绪,还是新世纪派以进化论相标榜、废除汉字以改造种性、世界大同的美好想象,都寄托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未来社会的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解释了革命在俄国成功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到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代表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有创新性的潮流.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市民社会的领导权,创新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并大力培养属于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十年,中国革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影像表现的模式化.母亲形象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形象意义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到的是隐喻和象征.文章通过对这两种主要修辞手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呈现的.  相似文献   

17.
刘放桐 《社会科学》2008,(5):113-119
有的学者认为,肯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和思想理论背景、肯定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转向,会导致将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相提并论.本文认为,这种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求实态度的体现;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仅不会导致相提并论,反而能更好地突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平 《河北学刊》2004,24(1):46-49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9.
左翼小说家萧红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把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与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结合起来,将女性的立场贯彻到社会革命的题材中,创造了一种融细腻写实与温婉抒情于一炉的小说风格.萧红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反思左翼文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革命的本雅明"是伊格尔顿思想转型的重要理论资源,与此同时,伊格尔顿又深受"解构的本雅明"影响,这种影响在内部的方法论前提和具体的方法策略上,以及外部的写作风格上,都有广泛而清晰的体现.然而,这种解构思想主要集中在感性的方法论层面,它不同于解构主义的极端破坏和颠覆,最终指向的仍是"革命的本雅明",即文化政治批评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