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的博弈也转移到了对“二十一条”的交涉上。由于美国的妥协,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此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利用日英同盟和日俄密约,将几乎等同于本土面积的殖民地攫取入怀,并向袁世凯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一些大国成为日本的同谋,一些大国只在旁观。但美国却开始以铁路中立化计划向"满洲"渗透势力,发起"金元攻势"。威尔逊总统提出新外交理念和准则,完全改变了东亚国际政治的环境。近代日本的外交危机由此而肇始。  相似文献   

3.
"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主要是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其步骤是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独占"满蒙",这是"大陆政策"的核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独占满蒙,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结果实现了独占"满蒙"的侵略目标,为征服全中国和称霸亚洲,提供了总体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柳条湖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1937年7月7日便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日政策?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它的对日政策又有哪些变化?其原因又是什么?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推行其大陆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曾经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九一八”事件中所犯下的可耻的侵略罪行,已为世人知晓。但是,关于“九一八”事件的起因,却一直是人们所关注、所研究、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日本原是一个带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日本的垄断资本,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同封建残余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存在,使日本帝国主义者对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8.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作出了广泛深入的反应。陈景韩作为晚清民国名报人,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期间其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申报》上刊载近140篇时评文章,倡扬其救国理念及目标。其救国理念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但偏向理性,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八·一三”淞沪抗战散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林其昌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为控制上海和南京以置中国于死地,日军越过在上海的中日两军对峙线。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坚...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揭开了大举侵略中国的序幕,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起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变化和各阶级关系的明显变动。这是中国社会诸种矛盾相互地位和关系发生质变的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不仅意味着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也标志着日本用武力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日本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了有利于抗日...  相似文献   

12.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桥本龙太郎首相和李鹏总理宏观了互访n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但同时人们注意到,近年来由于日美加强军事合作,中日两国围绕安全保障问题的矛盾在发展。今年9月23日,日美两国在纽约最终完成了1978年“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发表了一项“新指针”。日美军方为落实“新指针”,决定成立新的协调机制,着手修改日本国内有关法律。它标志着日美同盟关系及日本防卫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不仅使中日关系中的老问题再现,又给日本国内政治及中日关系制造了一些新矛盾。者问题缘何又起这里的所谓…  相似文献   

14.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国从一七六三年起开始加强了对于殖民地的压榨政策,这就激起了北美殖民地广大居民的反英运动。针对殖民地人民的反英运动,英国又采取一系列高压手段,这就推动北美人民的反英运动进一步高涨。为了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一七七四年九月在北美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但是第一届大陆会议只是通过了和英国“三断”的决议案:和英国断绝一切输入、输出和消费关系。大陆会议想通过这些措施来迫使英国让步,取消过去十几年来的一系列反动措施。一七七五年四月中旬,英国殖民军队与殖民地人民在列克星敦发生武装冲突,这个武装冲突标志了殖民地人民反英的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了应付反英武装斗争所造成的新局面,一  相似文献   

16.
一、劳动法令的制定过程和对势动力的疯狂掠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辽、吉、黑相继沦陷。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把清朝废帝溥仪拉出来充当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变东北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灭亡中国的罪恶计划,一方面加强“国防”,防御苏联,另方面疯狂的掠夺战略资源,把东北变成侵略战争的基地。为此关东军驱使众多的中国人民,其中大部分是山东和河北的劳动人民,沿中苏边界和在工场矿山从事艰苦的劳动。早在“九·一八”事变前,由于军阀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就有许多贫苦人民到东北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紧接着日本在1932年又一手炮制了伪满州国傀儡政权,妄图为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满,尤其是遭到了一向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的反对。作为对日本侵略政策的回应,美国抛出了“史汀生主义”,对九一八事变后造成的中国东北形势,尤其是伪满洲国不予承认。值得探究的是,虽然美国一直都没有承认伪满洲国,但是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也没有作出实际行动来加以制止,相反,为了更好地执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与满洲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此中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8.
一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则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地占领了东三省,炮制了伪“满洲国”。东北的沦丧,使中国1...  相似文献   

19.
《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一一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由苏州科技学闾院历史系祝曙光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二十一条要求":现代中日关系的梦魇;第二章巴黎和会:中日两国的激烈交锋;第三章华盛顿会议与日本;第四章日本外交与中国国民革命;第五  相似文献   

20.
1915年针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布赖恩照会和 1932年针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史汀生主义 ,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 ,但它们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继承性和持续性 ,同时又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