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美国宪法变动过程中,邦联国会无论在开启《邦联条例》的修改,还是在推动制宪会议的召开与宪法批准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虽然邦联国会的权力有限,无法通过修改《邦联条例》实现自我扩权,但是它能顺应时代,在宪政变迁过程中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新宪法的制定和批准,起到至关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尤晓红 《北方论丛》2008,(2):149-15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理论的提出,以及宪法观念和宪法地位的重大变化,改革原有的违宪审查制度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建立了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然而由于这个委员会不具独立地位,其运行状况不如人意。历史地看,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构成俄罗斯人探寻其他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沈寂 《学术界》2006,(4):152-160
《新青年》创刊本是辅导青年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放眼世界,介绍各国学术思潮、以备攻错。但尊孔派在袁世凯倒台后,公然要求以孔教立为国教。陈独秀奋起反击,论证孔教不是宗教;孔子学说已不适现代生活;孔教不能定入宪法。  相似文献   

4.
建构中国本土化违宪审查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目前的宪政架构中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而只有宪法的监督保障机制。宪法委员会违宪审查模式是构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理想选择,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与宪法委员会的专门机构违宪审查制结合起来,实行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监督与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相结合,而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4 0年代 ,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所发起的宪政运动在 194 6年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前后达到高潮。作为政协五方妥协的结果 ,“宪法草案案”集中体现了中间党派的自由主义宪政理想。本文通过对“宪法草案案”主要内容的分析 ,特别是将它与孙中山五权宪法和西方宪政模式进行比较 ,试图阐明中间党派宪政理念的特质和近代中国引进西式宪政制度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刘磊 《人文杂志》2013,(6):96-103
美国国会情报授权是指国会相关情报委员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情报机构、情报政策项目或活动进行年度立法审议,通过立法授权支出的决策行为。美国国会委员会"先授权后拨款"的立法传统、19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与总统争夺情报领域的决策权等因素,共同导致美国国会在7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参众两院情报委员会为中心的现代情报授权制度。此后美国情报活动的授权一直是通过国会情报委员会审议和批准独立的年度情报授权法案的方式进行。尽管存在着结构性的制度缺陷,但在"9·11"事件后总统情报决策权力膨胀的背景下,情报授权制度成为国会监督和制约总统行政权力扩张、维护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尤其是在宪法领域,自1982年宪法颁布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宪法相应地进行了4次修订。应该说,我国的宪法文本为我国的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然而,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最早诞生于英国,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则是美国1787宪法。我国虽然从晚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也先后有14部宪法(包括草案)出台,包括新中国颁布的4部,  相似文献   

8.
从宪法的角度考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法律地位应该认定为基本法律。基本法律的认定应该有新的标准。从宪法渊源的角度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性法律。但是宪法性法律的提法存在问题。综合多种因素,宪法性法律的概念可以被基本法律取代。  相似文献   

9.
宪法委员会的建立是1958年法国宪法的一大亮点,而其创造性的合宪性审查实践更是当代法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宪法委员会在其将近50年的发展中将能动和自制的理念相结合,逐渐地摆脱了制宪者的设计,通过其创造性的实践实现了从权力监督人到权利保护人的嬗变,也使其成功地跻身于共和国重要国家机关的行列,这已经成为法国宪法实践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孙浩林 《学术论坛》2012,35(4):158-161,188
在现代违宪审查制度中,作为直接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诉愿制度为个人面对国家寻求直接的基本权利救济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也对维持宪法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韩国作为第一个将宪法裁判制度,尤其是宪法诉愿制度引进亚洲的国家,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韩国宪法诉愿制度的性质依据《宪法裁判所法》,可分为权利救济型宪法诉愿和违宪审查型宪法诉愿,宪法诉愿的对象是公权力的行使或不行使,且在提请时需遵循补充性原则。文章对韩国宪法诉愿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宪政制度的完善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宪法委员会的建立是1958年法国宪法的一大亮点,而其创造性的合宪性审查实践更是当代法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宪法委员会在其将近50年的发展中将能动和自制的理念相结合,逐渐地摆脱了制宪者的设计,通过其创造性的实践实现了从权力监督人到权利保护人的嬗变,也使其成功地跻身于共和国重要国家机关的行列,这已经成为法国宪法实践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宪法文本与宪法规范,乃宪法学安身立命之基础.认真对待现行宪法文本,对于转型中国的宪法实践与宪法学研究,既是一项亟待累积的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前沿性工作.2011年3月26日,“《宪法》释义暨转型期宪法解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转型期法治的理论、制度与实证研究”项目委员会承办.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高法律依据,《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宪法》并从运行原则、制度载体、必要条件、现实保障等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了规范依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应当坚持《宪法》规定的原则,同时通过宪法解释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设计,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为协商民主的良好运行提供坚实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临时约法》之所以选择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出于“以法制袁”的考虑;二是受法国宪政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依宪治国的本质是实行宪法之治,其核心是将治国理政的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纳入宪法的轨道。宪法规范是依宪治国的根本依据,国家机关是依宪治国的基本主体,国家权力行为是依宪治国的主要客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依宪治国的组织形式,这是由其在《宪法》中的定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在依宪治国中的角色和任务所决定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依宪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又是实现依宪治国的根本途径。依宪治国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履职的法治化水平,健全宪法解释程序和实施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建立宪法监督专门机构 ,既是对域外宪法与宪政进行考察的启示 ,亦是对中国宪法与宪政进行多维剖析的结论 ,其具体设想主要包括 :在我国宪法中对宪法的监督保障作专章规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宪法委员会 ,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 ,它只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不受其它任何行政、检察、审判机关以及政党、社会团体的干预 ;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性质、职权、产生、组成、监督宪法的方式、程序等 ,都应有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作为我国宪法监督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大并非专任宪法监督机关,全国人大的监督缺乏经常性,全国人大成为宪法监督的盲点。建立专门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委员会应成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必然选择。宪法监督委员会应首先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置,等条件成熟时再将其从全国人大中独立出来设置。最后要注意处理好宪法监督委员会与执政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解释程序是平衡宪法价值与事实、宪法原则与社会现实的重要纽带,也是控制解释权滥用的重要保障。宪法解释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依托于有效的宪法解释程序。通过吸纳和对比各国的历史传统和宪法体制,可以看出,宪法解释程序的价值体现在国家整合、凝聚社会主流价值观、宪法价值的具体化、限制解释权滥用、宪法学原理本土化等功能上。基于此,健全中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加快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使宪法解释具有可操作性,是中国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彭彩虹 《南方论刊》2006,(12):37-38
自《立法法》首次确立了公民违宪审查建议权后,该项权利的实践运用越来越频繁,并成为推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的强大动力。本文首先以周香华争取男女平等退休权一案为例,分析了我国违宪审查的程序仍然存在着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笔者想以此案为例对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做如下的两点设想:一是受理、审查的组织应是宪法委员会,且宪法委员会作出的违宪裁决是终结的;二是把建议权提升为诉权。  相似文献   

20.
赵永恒 《阴山学刊》2010,23(3):88-93,105
李庄案萌生于我国权力经济形态的大背景。我国《宪法》文本中所规定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的制度设计,是导致权力经济的宪法成因。只有突破权力经济,回归"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社会运动,实行契约宪政制度,构建服务型政府,才能杜绝下一个李庄案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