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无极”一词不见于儒家经典,它出自《老子》和《庄子》。宋儒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讲“无极而太极”和“太极本无极也”。由于他用语简略含混,这两句话既可理解为:在太极之上还有“无极”(即所谓“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源本于、植根于无极;也可理解为:太极的特性是(“本来是”)无极,如朱熹说的,太极是无形  相似文献   

2.
毕梦曦 《船山学刊》2021,(4):85-101
《张载集》与《二程集》当中重出的语录可进行比较,并且可尝试根据已有的张载与二程材料判断其归属.经过对比发现,张载文献与二程的文献互有混入,《正蒙》《横渠易说》和《张子语录》部分的重出语录主要归属张载,而《经学理窟》部分的重出语录主要归属二程,《经学理窟》确有可能为张载与二程语录的集合而以张载为主,其中也可能有未发现的二程语录.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我国十一世纪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和《经学理窟》,此外还有一些语录。在这些著作中,除了《横渠易说》之外,其他都不是系统的著述。《经学理窟》和语录是他在读书和讲学时所写所说的体会,《正蒙》则是一部哲学笔记。《正蒙》虽然代表了他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但并不是一气写成的,而是他几十年的学习和研究心得。在他去世之后,这些心得由他的学生范育、苏整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由于这些心得不是出于  相似文献   

4.
张栻接获朱熹《太极解义》以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太极图说解》,张栻《太极图说解》基本存留于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张栻的这个注解本关于太极之体、太极之性的论说,有着理气(太极与阴阳)论与心性论相贯通,宇宙论与本体论相贯通的意蕴,体现了湖湘学派的思想特色,同时也是吸收二程及道南学派有关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载哲学的工夫论具有多种形态,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自《正蒙》与《经学理窟》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大心""诚明"等形态,而对《横渠易说》中的工夫形态则鲜有论究。《横渠易说》的工夫论思想十分丰富,其中蒙、颐二卦所体现的养正工夫论独具特色。这一工夫论,合蒙养与颐养两种养正之功,始于养心而成于正性。其具体展开则涵盖并关联了张载工夫论的诸多形态,并具有疏通不同关窍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养正工夫,有助于最终实现发蒙跻圣、复归天地之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横渠易学》是宋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易学史上居一定地位,且对理学史的奠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极是《横渠易说》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横渠易学本体论的基础。通过诠释横渠太极易象,指出张载是要以此阐明太虚“合两”之性。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阴阳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横渠对太极与太虚“合两”之性做了创造性的结合,其易学本体论成为宋易中独特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姜锡东 《文史哲》2007,(5):137-146
与支离破碎的经文注疏不同,许多宋代学者"自出义理",在学术理论体系的创建方面获较大成就。在传统理学史上的北宋理学五子中,周敦颐的理学体系集中体现于他创作的《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但体系不太完整。张载的理学体系,主要显示在由他提供书稿、由他指导、其弟子在他逝世后编定的《正蒙》一书中,较有系统性。二程影响最大,但二程本人并未撰写专门反映其理学体系的专著,及门弟子也未总结其师的理学体系;南宋张栻分类整理编成的《河南程氏粹言》,首次表彰出二程的理学体系,但并不能完全表达二程之原义。邵雍是宋代最有创造性、自成宏大体系的奇特思想家,其理学体系集中体现于他写的《皇极经世书》(比较来看,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最为可靠)。主动自觉创建理学体系者(如周、邵),著述的前后矛盾之处较少;"他定体系"类著作(如二程),前后抵牾之处较多。张载及其《正蒙》介于二者之间。要科学深入地研讨宋代理学史,必须高度重视理学家的原有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戴兆国  耿芳朝 《东岳论丛》2015,36(1):107-110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主要引用了郑玄、程子和吕大临的注。解读朱子引郑氏注,可发现汉儒、宋儒解经之别,以及朱子训诂与义理并重的解经方法。朱子引程子注则兼采训诂和章节刊定裁分,并且和会二程子意以注《大学》。引吕氏注则彰显朱子解经治学不流于学统门户之见、广博援引各家学派观点的解经思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在宋明理学的传承谱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借由《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抛出来的无极太极之争也成为理学史上引发无数讨论的一桩公案,但也正因如此,历来对周敦颐的理解和阐释多聚焦在《太极图说》的相关问题上,而《通书》中所包含的更为广阔深邃的面向则较少被展开。文章以《通书》的文本为主,从立儒家本体(诚体)、举理学纲目(动静)、阐圣人幽微(学圣)三个面向探求周敦颐对儒学的构想如何深刻影响宋明儒学。《通书》所具有的典范性和开创性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敦颐为何会被推尊为理学之开山。  相似文献   

10.
《无极图》是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的《太极先天之图》转化而来。它是一幅内丹原理图,而不是内丹修炼步骤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等文献出发,探究了先秦天道观中“无极而太极”思想的萌芽与周敦颐、张载、苏轼等天道观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李锦全 《中州学刊》2006,(3):149-151
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列居首位。然而后世言及道南一脉,却突出杨时的地位。这固然由于游酢去世较早,未能载道南归发挥作用;但使他身后受到伤害的是因他晚年好佛,胡宏甚至说他是程门罪人。而由二程与游酢对佛学的研究作比较可知,二程既吸取佛学的思想营养,又要维护儒家正统而批评佛学,还劝禁生徒不要探讨“释氏之学”,这种态度是欠公允的。游酢违反二程的告诫,主张对禅学应该深考,如果这算是背叛师门,就不应该说是“罪人”,而是纠正了二程对佛学持双重标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围绕《西铭》的诠释,北宋儒者至少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以吕大临为代表的"人道具则天道具"的诠释模式、以程颢为代表的"仁孝之理"的诠释模式、以程颐为代表的"理一分殊"的诠释模式和以张九成为代表的"心性即天地"的诠释模式。反诸这些诠释者的理论体系可知,吕大临之诠释模式的建构与其理论重心转向人道之修养工夫有关,二程之诠释模式的差异根源于二人之宇宙论的不同,张九成之诠释模式的提出则关联于其对心体的挺立。然而,他们用一个统领性命题去统摄《西铭》多维度的义理意涵,也存在逻辑上不周延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宇宙、社会、人生三位一体的哲学──读《周敦颐全书》伟南周敦颐不仅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象数易学家而且也是义理易学家。他把儒道村宇宙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和谐地揉合到对《周易帕》的研究上,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宇宙、社会、生命之哲学。从宇宙无极(太极)的生存和谐态到生...  相似文献   

15.
先秦以后,中国历史上每一时期哲学的繁荣,都伴随着《周易》研究的兴盛。宋代庆历前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周易》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周敦颐的《易通》,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横渠的易学,邵雍的先天学,王安石的《易说》等等,都勃兴于这一时期,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面貌。《周易程氏传》(简称《程易》)是这一时期研究易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对理学和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易》凝结了二程特别是小程的毕生研究成果,展现了程颐的唯心主义然而又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北宋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和尖锐的矛盾。剖析《程易》,对于研究理学和北宋庆历以后至绍圣这一时期程颐思想的特点,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17.
张载,字子厚(1020年——1077年),陕西眉县横渠人。对张载的卒时、卒因与卒地问题,《宋史·张载传》只载其告终地而无卒年,其它史料却说法不一。范育在《张载集·正蒙序》中说:“熙宁丁巳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吕大临在其所撰《横渠先生行状》中说:“熙宁二年冬被召入对,除崇文院校书。明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  相似文献   

18.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被认为是刘勰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论断。"太极"作为这段话的关键词语,不适合套用汉代的"元气说"诠释,对其阐释既要考虑到刘勰太极观受到玄学思想影响的基本事实,也要参照《文心雕龙·原道》中的基本思想和思路逻辑。在刘勰看来,"太极"只不过是人文发展的逻辑起点,而《周易》才是人文发展的现实源头。  相似文献   

19.
关学与洛学,同属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宋元学案·序录》云: “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其门户虽微,有殊于伊洛,而大本则一也。”这里说的“大本”是指“道”,即儒道。张载与二程同承孔孟,同明儒道,故云其“大本则一也”。程颐曾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遗书》卷二十一下)“天”在先秦儒家经典中有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浑沦言之,张载与二程同以儒家所谓“天”为本,亦可谓“大本则一也”。但析而言之,张载以“太虚之气”为天,以“气化”为道,与二程所谓“天者理也”(《遗书》卷十一)、“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十五)实又有哲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中国哲学发展的纵座标分析了《周易》“太极说”的历史地位。对所谓“太极”是生天生地的造物主之说、“太极”是精神性实体之说进行了商榷。最后从中国哲学发展的横座标比较了“太极说”与《老子》“道说”的近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