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审美感应理论的成熟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心物交感辩证统一的认识既深刻,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分别探讨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用感应理论来透视意象与意境的构成要素,指出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型的原因。审美感应理论还渗透到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3.
艺术反映论的局限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主体反映客体,作家的头脑反映生活的产物。它强调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当然是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历来把反映论视为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正确解答。然而,我认为用艺术反映论来说明文学的本质,这种观点也有其片面性,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桐城派是对中国古代的散文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文学流派。方、刘、姚“桐城三祖”,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则是桐城派美学思想的起点。 桐城派在美学理论上超过前代古文家的地方,就在于对散文艺术美所作的理论探讨和贡献。桐城派的奠基人方苞,把前代古文家关于语言修辞、章法变化的理论予以系统化和深化,提出了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论——“义法”说。刘大櫆继方苞之后,深入到创作个性和艺术意境的领域,提出了“神气”说。姚鼐集方、刘之大成,在综合各种艺术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陆机的美学思想是以唯物反映论为其基础的。《文赋》开首云: 夫放言遗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便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须“称物”,“文”必“逮意”。这是陆机的文学创作论的基本纲领。他还根据这个纲领,论述了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前人、积累知识和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阶段;二是创作构思阶段;三是艺术表现阶段。创作的第一、二阶段是为  相似文献   
6.
《沧浪诗话》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作者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南宗晚期人.宋代的诗歌创作,曾经受到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宋代理学,二是江西诗派.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灏等人完全扼杀诗歌的艺术特点,把诗歌当作反动理学的说教工具.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则一味在用事用典、遣词造句上下工夫,讲求“无一字无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情景交融之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与"景"作为美学范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其内涵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者互相结合,正式形成情景交融的美学主张则始于宋代.处于情景交融关系中的"情",是广义的含有理性的"情",它可以是一种意念和思想,甚或是一种议论,只须伴随有感情.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如何走向情景交融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归结为情理与物理的沟通、物人双拟、景物情感化与情感的物化、赋比兴、语词"不隔".  相似文献   
8.
基于朱光潜、李泽厚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思想 ,本文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 ,即感应美学。感应美学认为 ,美只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离开了审美关系 ,美就不存在。审美关系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双方构成的 ,美既包含着客观因素 ,也包含着主观因素 ,是二者的统一。这就是说 ,离开了审美关系中的任何一方 ,美就不可能产生。所以 ,美既非客观的 ,也非主观的 ,而是主观和客观感应沟通、合而为一的产物。感应美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外感应与内感应。外感应与内感应是根据审美客体在主体的头脑之外或之内来区分的。外感应与内感应构成了审美感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六朝的宋、梁二代尤为昌盛。至唐,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与禅宗,此后尤以禅宗势力为大。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见诸建筑、雕塑与绘画,继而进入诗歌领域。谢灵运在当时关于禅悟的顿渐之争中赞成道生的顿悟说。皎然《诗式》云:“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王维晚年焚香坐禅,所作时含佛理佛趣。至北宋则影响到了诗歌的艺术理论,出现了“以禅喻诗”的诗禅说,其首创者应当是苏轼。其后,北宋的吴可、韩驹、赵蕃、吕本中、范温,南宋  相似文献   
10.
刘大櫆虽然对方苞的“义法”说有所继承,但并不满意。他认为仅仅着重内容和形式技巧以及二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创作的奥妙。他提出创作应以“神气”为主,用“神气”说来取代方苞以义理为主的“义法”说。《论文偶记》云:“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