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机是西晋时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最早研究文艺创作的名著之一。在这部文艺理论专著里,陆机对于文艺创作的构思、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并有一定的创见。最近为了探讨《文赋》里的“意”,我拜读了陆侃如教授的《陆机<文赋>二例》和郭绍虞教授的《论陆机<文赋>中之所谓“意”》两篇大作,获益不浅。但他们两人对于《文赋》的“意”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为了说明问题,各引其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2.
西晋时代,陆机写的《文赋》,是我国古代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它虽比曹丕的《典论·论文》晚七十年出现,却比刘勰的《文心雕龙》早二百年问世。这篇光辉著作率先提出“意”称“物”、“文”逮“意”的主张,用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解答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它破天荒地深入探索了以构思为中心的创作过程,精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规律;它首次系统地把创作方法、形式、技巧、声韵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在为文乐趣、文体辨析、文章修改,文思开塞、文章功用等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创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本应占居相当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陆机是形式主义者吗?陆机《文赋》以大量的篇幅讲创作的过程与技巧,思想内容方面似乎讲得少一点,于是后人往往指责他有形式主义的倾向.首先提出这种批评的是刘勰,他指责《文赋》"巧而碎乱","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志》),这就是说,陆机只是零零碎碎地讲了许多艺术技巧,却没有根据儒家先哲的理论讲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因此对后人没有什么好处.刘勰此说影响极大,至今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风与陆机《文赋》的思辨性顾兆禄陆机(261-303)所作《文赋》,辞丽论精,向为历代文人推崇。然《文赋》之成就不仅在于它首先提出了“缘情”和“应感”等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而且通篇还充满了思辨性。这后一点正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陆机所处的魏晋...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理论重点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①。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用心”之说,源于陆机《文赋》,但是刘勰却并不仅仅满足于再写出一篇《文赋哪样的描述创作经验的论文,他的理论目标显然更为宏大。在《序志冲,他对包括《文赋》在内的几部“近代论文之作”进行评价:“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人流别》精而少巧,做林》浅而寡要。”这些著作的共同缺点是:“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法,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显…  相似文献   

6.
陆机的《文赋》写于何时?历来在看法上就有分歧。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陆机二十作文赋。”比如陈钟凡和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傅庚生《陆机〈文赋〉今译》(《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4期)等都持此说,他们唯一的依据,便是杜甫的《醉歌行》。  相似文献   

7.
陆机是我国封建社会在古典文学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第二篇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古典文学理论史上虽然相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两篇光辉的文学理论的著述可以互相补充,堪称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姊妹篇,曹丕的《典论·论文》以评价作家、作品为主,也兼谈了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和文章的作用.陆机的《文赋》以创作构思为中心谈了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文章的的体裁,风格和作用.二者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做吴国的大司马.公元27年陆抗死时,陆机仅有十三岁,然而他却领兵为牙门将,陆机在吴国灭亡之后,曾经与弟陆云返回故里,闭门苦读十年.《晋书·陆机传》载:“机身长七尺,其声为雷;少有异才,文章盖世.”晋武帝太康年间与陆云同去洛阳,由于家世的显赫和才学的优异,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钟嵘在《诗品序》里这样写道:“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流风未沫,志文章之中兴也.”晋武帝死,惠帝即位,司马氏家族互相争权夺势,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杀贾皇后自为相国,举陆机为相国参军.次年,司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赋》是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它的主要贡献是首次提出了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责难,说《文赋》是“唯心论的创作论”。而本文拟就《文赋》的唯物主义因素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判定《文赋》是“唯心论的创作论”,是说陆机在分析创作过程时,曾提到“道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批评者认为:通过客观事物激发思想感情即触景生情,这一点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因这里所说的景,是自然景物而不是社会斗争,所以就是唯心的了。这种以是否描写社会斗争来衡量是非的观点,实在有点太简单了。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民诗人,杜甫对待劳动人民感情之深厚是世所公认的,但他的感情有一个逐步发展、加深的历程。这其中,天宝末期至乾元时期、成都草堂居住时期、夔州时期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他创作出了《兵车行》、《北径》、“三吏”、“三别”等杰作;第二阶段中,他创作出了《为农》、《春日江村五首》、《寒食》、《草堂》等佳什;第三阶段,他又创作出《峡中览物》、《最能行》、《负薪行》等名篇。三个阶段中,当以成都草堂时期为最高潮,它奠定了杜甫与劳动人民感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诗缘情"是西晋陆机的理论观点 缘情造物是诗词的艺术手法和写作风格."托物之情,造物附意,心物融合",正是李商隐的话,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与物是"随物以宛转,与情而徘徊"①."诗缘情"是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陆机是西晋文学家,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本文对评价陆机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文赋》中论及的创作理论谈了个人的理解,可供研究古代文论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诗丽有差异     
<正> (一) “丽”作为试赋的特点,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来了。他在《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其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区分文体的特点时也指出;“诗赋欲丽。”这里说的“丽”都是指的艺术形式上的雕绘词采。陆机在《文赋》中对  相似文献   

13.
蔡宗齐 《学术月刊》2023,(3):151-161
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上的文章家和文学家们大多具有“情欲信,辞欲巧”的写作观,这对我们的前人研究美的书面语言——“巧”之“辞”给予了启迪。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谓俯拾即是,收获甚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  相似文献   

15.
论唐宋赋的尚理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主体物,这在晋代已被充分认识并明确指出了。陆机《文赋》所谓“赋体物而浏亮”,即抓住了汉魏赋在艺术上的这一特色。以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以“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赋重抒情,是汉末才开始出现的,至魏晋六朝时已蔚然成风。所以刘勰论赋已不能专以“体物”来加以概括,而要以“体物”和“写志”并列了。他对“物”和“情”在赋中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解释:“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这就把赋在汉魏六朝时的主要艺术特色概括出来了。赋尚说理,则始见于唐而终盛于宋。对此,历代论者多加以指责,认为赋的这种创作倾向有悖于传统,破坏了赋的艺术准则。元代祝尧是发难者。他指出唐代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时甚至把语言视为意义的障碍,似乎恰好在语言不在场的时候,有意味的东西才露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习见的说法是“言有尽,意无穷”之类,认为意义有可能在语言已打住之处继续伸展。中国诗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不可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静观”、“意象”、“意境”、“隐秀”、“神韵”、“形神”、“含蓄”、“妙悟”、“平淡”、“浑然天成”、“象外之象”等等。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一词,因常用而习焉不察了。文学二字并用,最先见于《论语》:“文学子游、子夏。”宋邢昺《论语疏》解为文章博学之意,与今文学含义不同。古时是用“文”、“文章”、“文艺”来表述“文学”含义的。如: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新唐书》中把李白、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的传记称之为“文艺传”等都指的是“文学”。魏文帝曾丕曾作《典论论文》,是当时典型的文学论著。陆机的《文赋》则是叙述文学创作心理的。韩愈还曾把通过语言阐明古道的“古文之学”称为“文学”。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曾指出近世“文学”一词是从日本“输入”的。录下: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毛庆探讨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一部文学理论著作,除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学环境和历史渊源,还必须考察其文化背景,否则就很难更深入更透辟地分析这种理论和这部著作。对我国文学理论史之名著———陆机《文赋》的研究,本也理应如此。只是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物”。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体物”这个理论命题。当超越“赋体物”这一单纯文体自觉的层面来理解“体物”的时候,“赋体物而浏亮”对“言志”“缘情”主导下的中国抒情传统“感兴”论述是一个重要补充。职是之故,“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论贡献和诗学意义需要放在“中国抒情传统论”中来认真地整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日月运行,寒来暑往,“天地革而四时生”(《易·革》)。四时景物的变换,往往会触动和影响人的主观情绪。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正说明春秋的盛衰景象不同,引起人喜悦或悲愁的感情也不同。刘勰也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这就更明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