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话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边疆地区在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能更好发挥内引外联的区位、制度、生态、资源、文化五大优势,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交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的大食物观新论断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环境为客观依据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落实大食物观,要坚持辩证思维,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数量并提升质量;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心,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配合的“大食物”新发展格局;以“大健康”为目标,倡导科学膳食模式,做到民众食物营养均衡;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更深开拓农业粮食国际合作,开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  相似文献   

5.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增创竞争新优势,是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从被动适应全球化竞争到主动为全球经济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转向,本质上是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然而,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诸如“地方保护”“诸侯经济”等现象存在却产生了严重阻滞作用。进一步的微观计量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决定下的内需对价值链攀升的确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市场分割因缩小了真实有效的市场规模从而产生了直接的抑制作用。从具体作用途径看,FDI、加工贸易和TFP是中国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得以发挥的关键机制,而市场分割显然抑制了当前中国在诸如提升利用FDI质量、实施创新驱动等战略举措的有效性,阻滞了价值链攀升。据此,基于内需增创竞争新优势,亟待破除体制机制等约束,打破分割状态的“行政区经济”并聚合为开放型区域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和提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最高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多重质变。在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契机下,农村经济应该寻找到新的战略定位,探索如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具备实质性意义;探索农村经济发展如何跟上新时代脚步,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运用新发展理念在建成新发展格局实践中达到历史发展新高度,具备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要素、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通过开辟国际循环新空间、拓展国际循环新领域、创新国际循环新模式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深化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以产业合作为载体,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领域创新为机遇,激发“一带一路”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的现实逻辑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循环"战略离不开农业的参与.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能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必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有效的农业"双循环",应是包含产品、资金、技术三个方面循环的多层次系统,我国农业"双循环"的发展目标应是"内循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外循环以改善食物供给为主,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结合我国农业现状,要构建契合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农业"双循环"系统,应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好国内耕地资源、适度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9.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以实现内生发展动力转型并打破世界经济僵局,这要求我们深入认识世界市场本质,亟需系统回顾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既蕴含了马克思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结晶,又符合现实时代背景、满足人类社会进程的具体发展要求。该理论从根本原因、外在条件、内在动力、基本规律、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等六个方面予以深刻阐释世界市场之内涵,对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但市场分割在一定范围内仍比较严重。学界对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历程及演进特征存在不同认识。我国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针对当前要素市场机制落后、市场行政性分割、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等问题,加紧建立大市场框架、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是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以价格机制为主导,以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期化制度为保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占据更多产业制高点。尽管面临着全球价值链路径依赖对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制约、经济下行压力对创新提出更高速度上的要求、国际循环受阻加大创新的难度等挑战,但综合我国在市场规模、研发投入、人才资源、产业基础、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增强的空间与基础。在路径上,应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畅通与提升国际循环等。在政策上,应重视供需两侧政策的高水平协同,为市场主体赋能与维护市场有效运行,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补充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双循环”重心从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循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战略性抉择,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结构调整在这种循环重心转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双循环”重心转向国内循环下的金融结构调整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表明:在以国内循环为重心的新发展格局中,经济运行与资金流动的特定过程决定了金融结构调整需要从以金融抑制为主导转换到以金融深化为主导上来,有助于打破金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的恶性循环。基于“双循环”重心转向下金融结构调整背后金融深化逻辑的理解,当前中国金融结构调整应重点解决好金融抑制程度较高、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金融开放与安全之间平衡等关键性问题。为此,需要从金融产业组织结构、金融主体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业务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融资结构、金融开放结构和金融监管结构等八个方面,探索“双循环”重心转向下金融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司聪 《人文杂志》2023,(3):12-2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化继承与发展。数字金融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能够为“双循环”提供持续动力和关键支撑。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面临着数字创新发展滞后、金融市场供需失衡、金融开放成效微弱、金融风险层见叠出等突出问题,这极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的根本路径在于,增强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源动力、提升数字金融支撑国内循环作用、打造数字金融赋能国际循环优势、保障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安全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构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有质量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变化的一种偏于主动性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修正和调整,主要内容是要将利用西方市场的客场全球化战略转变为利用本国内需的主场全球化战略。这种战略转变将对中国"十四五"规划制定和这期间的经济运行及经济改革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收入分配结构性改革、统一市场建设、科技创新政策、现代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影响显著,要求更高。为了迎接新发展格局的到来,我们要着力疏通阻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各种"堵点",尤其要致力于各种结构性的改革和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周文  李思思 《天府新论》2021,(4):109-117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增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国内学者已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要性、测度指标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全面的讨论。为了正确认识和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认为,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并重的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是结构优化合理的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第四,高质量发展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五,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共同发展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原则、基本愿景、重要途径.畅通国内大循环有着深厚的区域共同发展逻辑,区域共同发展内含了区域一体化含义、差异化发展策略、核心能力提升原则、收益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增长极途径、协议创新模式、调控服务机制.要在区域一体化中共同发展,汇聚国内大循环;在区域差异化中共同发展,分担国内大循环;在区域核心能力提升中共同发展,优化国内大循环;在区域收益共享中共同发展,刺激国内大循环;在区域增长极中共同发展,带动国内大循环;在协议模式创新中共同发展,驱动国内大循环;在区域调控服务中共同发展,维护国内大循环.在上述理论和思想指引下,以内循环一体化助力贫困地区发展、以内循环差异化去工业产能过剩、同质竞争、以内循环核心能力提升应对产业老化和安全威胁等,共同推进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汪彬  阳镇 《社会科学》2022,(1):73-81
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且传统单一外向型的产业链供应链遇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更好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核心要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功能需从基础支撑、动力源泉、国际竞争态势以及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等多维度予以定位。但目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断链风险多、外迁压力大、自主可控能力弱、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未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要系统治理以及综合施策,要采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富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实施资源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注重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部署。该文在解读需求侧管理的提出背景和历史依据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逻辑,指出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如何理顺分配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有效需求力,如何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打通和补齐市场流通中的堵点和短板,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而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阐明需求侧管理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人民美好生活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我国过去出口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遇阻,“国内大循环”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基础条件看,“国内大循环”具备生产基础牢固、制度规则完善、发展方向正确三大优势;从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看,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助于在生产环节实现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分配环节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交换环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有效供给、消费环节挖掘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消费潜力。尤须重视的是,新时代应科学依托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其中的关键路径包括:通过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规则制度,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统一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