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本文以"药家鑫案"为视角,从"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谈起,通过分析民意与司法独立的内在联系,指出将"媒介审判"回归舆论监督、法官严格依照真正表达民意的法律进行司法裁判是实现司法独立的必经之路。而只有实现司法独立,才能达到司法公正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邓玉娇案”为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从舆论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进而指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尊重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在各自领域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舆论通过媒体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审判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被提出并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近年来,审判公开制度的大力推行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日趋活跃,促使审判与媒体之间的冲突趋于明显和频繁。对审判独立与媒体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冲突的协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审判”的检讨与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违反司法程序,超越职权对案件做出判断,是一种违法的和无效的裁判。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将会使这种裁判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到公众的正确认知和司法的公正。因此,要正视“媒体审判”现象,深入分析其存在原因,合理规制“媒介审判”,以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媒体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的监督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即它既可以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本文透过大众传媒在报道法制新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与司法活动冲突的现象,从理论、实践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冲突的原因,并从制度约束层面探索使二者达到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共同维护着司法公正,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在我国舆论监督体制缺乏规范、司法公信力尚需提高的前提下,司法独立与公正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这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制度构建时,寻找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又避免不当的舆论监督妨碍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与司法的冲突趋于频繁和激烈的情况下,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推动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合力,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媒体监督司法进行必要的限制并且确定司法保护舆论监督的原则,是寻求新闻自由价值与司法独立价值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在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成为了监督司法的重要手段。但是舆论监督在对司法审判提供了帮助的同时也对司法实践活动造成了干扰。本文主要从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入手,寻找二者的平衡,以促进二者更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对法官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具有负面影响,进而有损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因此,要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分析其固有的缺陷,合理划定网络舆论监督权的范围,以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德性正义是公共行政人员应具有的最主要的美德,但公共行政人员德性正义的实现面临着自由裁量权和道德的困境,这些困境是用公共行政制度和外在的法律都难以解决的。道德代理人理论则从德性论的维度对公共行政人员应具有什么样的的德性正义提出了要求。从德性论的角度看,道德代理人不仅应当遵循道德原则,而且还应当承认道德是他们的委托人。作为从事正义事业的公共行政人员,必然是正义的道德代理人,正义道德是他们行动的最高委托人。道德代理人理论的提出,使得公共行政人员德性正义的实现成为可能,也为解决当今公共行政中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一条理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乃主要的网络冲突之一。当下中国,比客观社会底层庞大得多的群体均有着身处社会底层的心理感受,使得任何具有社会地位差异意味的网络冲突事件都具备了成为“社会寓言”的可能。这种地位型的网络冲突事件具有以下5个特点:1.冲突的参与者具有高流动性以及不确定性;2.冲突主体被符号化,释放紧张情绪成为参与者卷入冲突的主要原因,参与冲突的过程比冲突事件的结果对其更有意义;3.基于“社会契约论”的公民权利,挑战“政治身份决定论”的官场特权阶层之合法性,成为网络群体冲突的典型模式;4.在线下社会鲜少打交道的两极阶层,在网络上更容易产生“越界式”摩擦,暴露于公众视野的社会下层与上层的冲突频率远高于线下社会;5.网络;中突事件的责任,最终多指向政府,即使政府并非事件的冲突主体。这些冲突因其广泛、低强度的性质,具有“减压阀”与“反馈”功能,可视作一种低成本的舆情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相互交织、甚至相互冲突,利益间的冲突引发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行政伦理失范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从个体利益角度、公共利益角度及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互动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以探寻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利益根源。  相似文献   

14.
国家法和民间法遭遇冲突的情况下,如果法官单纯依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而罔顾民间法的存在,即使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在国家制定法层面上是公正的,最终也未必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未必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判决.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在灵活中追求相对规范,在差异中寻求适度统一,在利益冲突中达到协调,使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和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公共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教师是决定公共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以教师教学反思为研究对象,以教学学术为研究视角,对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反思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存在学术研究意识薄弱、学术方法欠缺、学术情感淡薄、反思成果封闭化等问题。研究以教学学术理论为分析依据,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尝试提出改善公共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唤醒基于学术研究的教学反思意识;开展基于校本研究的教学反思行动;开展以学术团体为载体的教学反思研究;搭建教学反思研究成果公开评议、交流平台。以上策略可以化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冲突,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教学不再是一种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主题是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该理论包含了一系列改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所提倡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虽然对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所超越,但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回顾与反思,探求其对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行政惯例作为非正式法源之一在公安行政执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行政惯例对公安行政执法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应通过对行政惯例的成文化、清理、审查来逐步规范行政惯例,减少其对公安行政执法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问题,运用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当前社会公众人物及其道德影响力进行界定,并对其现状进行梳理和剖析,探讨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构建和培育路径,以便促进公众人物积极发挥自身示范效应,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过程中,英国近代城市先后着手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建设,从而掀起了一场造园运动。这场运动既是英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需要。而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与休闲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的人居环境,为各阶层民众提供了聚会的场所,体现了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精神,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PX事件中舆论生成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影响舆论传播的一些关键因素,认为风险信息的公开是引发舆论争议的起点.而传统媒体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失语与噤声则反而激化了网络舆论,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进而推动了情绪、话语舆论向行为舆论的转变。为此,政府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关注网络舆论,采取“疏”而非“堵”的沟通方式,与公众进行公开、坦诚、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树立可信赖的政府形象,方能有效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