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精神与公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内涵着对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体精神、伦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公民文化与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既要继承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内涵,又必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的突出文化品格是人文精神.本文认为,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邓小平理论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人文精神的继承,而且将这一精神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社会主义本质论、人民主体论、两个文明论、知识分子论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化人格概念的阐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从文化的视角去发掘“嘉庚精神”的教育本质内涵,展示“嘉庚精神”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探索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建构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要求,指出应继承“嘉庚精神”的民族性,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应弘扬“嘉庚精神”的先进性.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坚持“嘉庚精神”的现代性,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地位和批判意识;丰富“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培养面对开放、变动的现实与学习特性。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更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内涵着对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体精神、伦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公民文化与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既要继承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内涵,又必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人所应有的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城市的活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品格和风气的综合体现。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人的精神和“灵魂”,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挖掘历史、打造文化、提升内涵、培养精神是各个城市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把司马迁精神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考察,其隐设前提就是司马迁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启发作用。渭南师专学报编辑部、《史记》研究室共同召开的“司马迁与当代人文精神”座谈会,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阐述社会学的“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作者指出,尽管作为科学的社会学具有学术和社会现实价值,但社会学学科的价值,不局限于这种工具性。社会学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思想,而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在“位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说明社会学研究要注意培养深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发掘文化的宝藏。文章特别关注如下论题:(1)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论述,对于社会学概念形成的参考意义:(2)精神世界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3)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构成的过程;(4)“意会”对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等。从这些论题出发,文章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现代社会学缺史的文明史研究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是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理性呼唤的历史回应,它契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倡导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弘扬生态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坚实的文化存在 ,但同时也是一个虽然美丽却又斑驳繁复的文化探险领域。在一个强大的父权审美机制下进行写作的文学女性 ,保持着自身独异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思辩意识 ,以女性敏感而幽闭的心灵在“沉默”中顽强叩击“世界”与“历史”的真相 ,以“清丽而越轨”的笔致书写出属于“女性”独有的身后那段被男权文化驱逐压抑着的历史处境和现实的生存困境。穿越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外部表象诸如“私人化写作”、“审丑意识”、“文化建构”、“姐妹情谊”、“母女关系”等等 ,思索考察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将会发掘出一个具有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关于主体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各种文化价值的观念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支持,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独立、自由、民主、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和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就形成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本文就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精神在其抽象性上指社会个体从自我生命感性出发对现实永无止息的批判、否定与超越,在具体形态上指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本文追溯了人文精神在其文化演进中的历史轨迹,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当代主题,即催生一种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配套的文化精神;强调指出,促进现代交往与对话是建构当代人文精神首选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人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大分野的角度,对当代翻译理论的流派予以大致划分和简要论述,借以揭示当代译论的发展走向。当代译论可粗略地分为科学派和艺术派;科学派又可具体分为语言学、交际学和社会符号学译论,艺术派又可具体分为文艺学和文化学译论。总体而言,当代译论主要呈现分化与综合辩证统一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诗词表现了三种精神,即豪迈的“雄气”、高尚的理想和大公无私的“孝”的精神;第二,描写战争内容的诗词主要表现了团结战斗、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诗词的主调是歌颂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四,毛泽东诗词最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化境”说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钱锤书提出的。本文从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和认识“化境”。  相似文献   

16.
钱穆认为,文化是大群的生活,历史即全部的人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是维系和推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活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融合精神、历史精神,而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与核心。钱穆向往儒家的精神境界,毕生奉持的也是儒家的立身原则。钱穆一生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和高度的文化责任感。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他坚决反对西化论的一味洋化、菲薄固有的偏激之论,提倡怀抱“温情”与“敬意”去体悟历史传统中内在的精神价值,显发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慧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真正的人文精神,其博大的内涵,实际上包含了历史文化精神对当代文化的传沿与影响及意义。所谓加强素质教育,应当首先从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与提倡入手,应当着力探索历史文化精神对当代人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倡导通过素质教育的渠道将历史文化精神的影响和作用发掘、整理、归纳出来,作为推进民族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目前存在着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科学在价值上中立性质的分析,强调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确“做正确的事”,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作界、出版界、批评界对“女性写作”的命名“热潮”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写作出版物的命名、对女性写作群体的命名及对女性写作意义的命名。从近三十年来女性写作的“被命名”现象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男性依然把持着文化权力,女性写作遭遇被商品化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也正以自己的声音参与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写作的繁荣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