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叙事结构上以及全面地对人性加以诠释方面,具有独特审美表现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儒学文化中“天人合一”客观认识的根本特性,指出,按照这一特征,中国古代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张,并未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单一层面上,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元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4.
文章揭示了在传统儒家道德范畴下弘扬信任文化的时代意义.指出文化精神的继承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文化思想发扬光大的传统.在肯定道德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基础上,阐释了儒家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探讨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与影响人的社会合作行为的信任文化的关系,强调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建立道德文化基础,在道德文化的精神范畴内发展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相对主义是庄学思想的灵魂,当即放下思想是对其相对主义灵魂的概括与提炼”观点,围绕此观点,分别从客观认识境界和主观成见存在两个方面论述庄子“当即放下”思想的文化精义,以及老庄思想博大精深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具有文化契合关系.儒家道德观即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它以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意义和敬天顺时、行“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观念意义,影响并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纳并弘扬了传统道德精神,引导中华民族走一条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有利的国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了以开放的思维模式进行语文学习的观点。指出:文化继承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保持客观精神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但是,历史文化精神及其继承性,并不等于书本知识,而必须通过思维模式的改变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来获得。历史文化与语文内在认识承载形式是一致的,只有当语文作为内在思想和内在精神开放的一种教育形式存在时,历史文化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也只有当语文由一种外在的语言文学逻辑转换为内在的认识逻辑,其基本的教育功能才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揭示了儒学人文主义人论观"人家国一体化"的社会性意义,从对社会人的道德范畴认识出发,探讨了传统信任文化"牺牲自我"、"取信于民"和"积善成德"的价值内涵。指出,回归信任文化传统,对重建社会人的道德范畴、推进社会人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探索以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的文化育人模式,将项目研究引入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研究与教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突出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项目定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北京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育人的本体性教育融为一体,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深厚的基础,中文课程的开设在人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文课程开设要去除形式主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出计划性、有序性和联系性,使学生受到不同层次、内容的学识培养。中文课程影响的深化表现为:中文精品课程引领下开设相关中文课程,形成课群,体现阶梯式学习、由浅入深的特点,发挥较全面的影响;把社团建设作为检验理论学习的阵地,作为创新探索的平台;文理结合,使中文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精神府库,创新发展的实践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