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发展呈现新的样态,既有的亚文化的认知模式、生产-消费、抵抗-收编等二元框架难以解释粉丝文化的话语辐射与图景。论文基于近十年来的研究分析发现,学术界聚焦于粉丝文本、版权、性别偏移、跨文化传播、平台机制等研究更新了研究议题,进一步开拓了粉丝文化的研究格局。未来研究需对粉丝文化进行祛魅,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机制,并转换研究视域,进一步推进粉丝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网络粉丝群体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及与网络粉丝团的“粉丝头”的深度访谈,从网络粉丝群体的创建、群体领袖的产生、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决策的执行和群体内聚力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活动。网络粉丝个体在加入网络粉丝群体之前存在着一个对群体的勘查过程,能够使加入的粉丝得到需要的信息,使之达到心理满足的网络粉丝群体更容易吸引“散粉”积极加入到群体中来。在粉丝群体创建之初,虚拟社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粉丝往往会被推选为群体的领导者。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网络粉丝群体的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性较小,粉丝成员为了追求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往往采取从众心理遵守群体规范与规则。粉丝群体的内聚力主要来源于集体的威望、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完成目标时得到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3.
“虚拟偶像”的发展从1.0时代过渡到3.0时代,逐渐突破二次元“圈地自萌”的状态,为主流媒体和大众所接受。数字技术赋能、粉丝参与打造了虚拟偶像的人设,以网络直播为主要营业方式的虚拟偶像与粉丝建立了情感并通过超真实的类人际互动长期维系,他们以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不断圈粉。文章聚焦由字节跳动和乐华娱乐联合打造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社交媒体时代虚拟偶像的人设塑造与粉丝的情感维系路径。研究发现,粉丝通过结成趣缘群体形成圈层的凝聚力,继而对偶像施加影响。粉丝群体不再局限于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粉丝,转而变成产消者参与到虚拟偶像的人设构建过程中。粉丝与虚拟偶像的情感维系则有赖于偶像活动与团队的运营,并通过粉丝二创、Cosplay等情感劳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是背后不同力量的结构性矛盾使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晦暗不明。  相似文献   

4.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国历史图景中描述粉丝的变迁过程,并对粉丝进行分类。由历史发展角度看,票友、发烧友、歌迷、追星族都是粉丝的近似身份;从性质角度看,粉丝又可以分为职业粉丝、业余粉丝和专业粉丝三类;从喜爱对象角度看,粉丝可以分为亲妈饭、后宫饭、高贵饭、板板饭、大腿饭等。本文对研究粉丝的活动与情感起到一定铺垫。  相似文献   

6.
周建诚 《国际公关》2023,(16):149-15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应用的高速发展,一种架构在情感之上的新型商业模式的粉丝经济正在新媒体时代下兴起盛行。虽然粉丝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新媒体平台管理乱象严重、艺人经纪公司运营混乱、粉丝群体文化价值导向偏差等因素影响下,粉丝经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正影响着其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对当下粉丝经济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应对措施,以引导粉丝经济以良性健康的正向循环模式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粉丝产业是我国娱乐产业的一大支柱,因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从粉丝的心理层面、粉丝经济的客观属性以及互联网技术层面浅析粉丝经济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粉丝经济在发展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增强粉丝黏性,实现市场与粉丝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1)关注粉丝情绪导向,适当地对粉丝群体进行报偿以提高粉丝黏性和信任程度;(2)合理利用社会化网络的交互性,注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3)注重产品创新和特色发展;(4)鼓励新媒体平台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要盲目地透支粉丝经济;(5)完善粉丝内部群体和互联网平台的监督举报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类社会互动和偶像崇拜的视角,对企业家微博的信息质量与粉丝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微博信息的准确性、适当性和可读性均对粉丝与企业家之间的类社会互动有直接正向影响,而它们对粉丝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信息的准确性、适当性对粉丝品牌态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信息的可读性对粉丝的品牌态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偶像崇拜在微博信息的可读性与类社会互动以及可读性与品牌态度之间均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的粉丝为偶像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而在追星的过程中,粉丝们收获了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本文以鹿晗的粉丝"鹿饭"为例,从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新媒体传播语境下"鹿饭"交往活动模式的特征以及粉丝群体认同的生成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解读其亚文化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读者,这个老词很庄重。 如今,读者变成了粉丝,一个尊贵的个体,马上就变成了缺乏个性特征、盲目从众,没有五官的一群。  相似文献   

11.
袁元 《今日南国》2008,(1):30-32
随着国内大型选秀类节目的热播,"粉丝"经济伴随着尖叫、荧光棒走上前台,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粉丝"是英文Fans(迷、狂热者)的中文谐音,"粉丝"如何搅动经济?其又有怎样不同于其它经济类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迭新,如何对以青少年一代为主的粉丝群体诸如借助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民族主义等行为进行有效的意识引导,已成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资本的入侵与主流意识的传播影响了粉丝意识结构的形成,情绪认知、价值观沟通与征服心灵促进了粉丝主体性的产生,而引导粉丝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突破粉丝圈层、传播主流意识,唯此,才能激发其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沟通,最终达到征服其心灵的目的,从而建立粉丝群体健康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营销使得我们所有人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变得十分珍贵。当一个品牌或产品汇聚一百个死忠粉丝直至十万个死忠粉丝的时候,它所能发挥的能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比如小米手机。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粉丝社群和互联网社交平台从亲密性的角度看存在明显同构关系,特别是两者都有明显的公开性和亲密性的双面表达。互联网常常被视作私人领域的延拓,但同时又是极度公开的空间。粉丝社群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一个具有准入门槛和一定隐蔽性的社群,但是在互联网上,这种社群门槛和边界却又非常模糊暧昧。在这种场合下,粉丝社群内部的行为规范和模式明显受到网络平台的塑形,但粉丝社群天生的社群性和私密性又反过来以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开发了网络平台的功能。同人创作,在网络粉丝社群中不仅构成了社群日常交谈和互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空间社群存在的具体佐证,乃至社群最实在的可见痕迹。同人创作中的强烈互动性、对话性、语境性,以及坦诚的亲密性构成了同人社群生态的基本底色,同时也在文本内部通过细节反映了平台和社群的这些特征,尤其是同人创作的私人性和公开性在整个社群中成为虚拟社群中亲密关系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18.
从昔日的追星族到今天的粉丝,我们常常将媒介迷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一个“异类”。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特殊受众群的基本特点:传媒中介性、部落性、沉溺性与狂欢性。隐匿在粉丝狂欢仪式背后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粉丝文化究竞是被操纵的崇拜运动还是有意识的文化抵抗。我们发现,粉丝受众兼备了“顽固的原子”和“激进的离子”的双重属性。人们对于受众的评价往往落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受众行为要么是主动的,要么是被动的。本文认为粉丝现象打破了这样一种二元思维的空间,粉丝行为超越了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简单对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湖南凤凰古城“一票制”风波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指出了构建旅游城市品牌战略意识、建立品牌危机传播机制、科学谋划品牌危机传播策略的重要性,并从旅游城市的品牌塑造尤其是危机传播的战略角度对重塑城市品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采用身体空间为研究视角,并借助空间和身体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从技术、资本和粉丝三重建构力量出发展开对虚拟偶像这个流动可变空间的研究。发现作为身体空间的虚拟偶像肉体上的缺失将导致其与真人的情感连接成迷思;沦为商品的虚拟偶像加速了资本逐利下的同质化生产;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情感连接成骗局,粉丝劳动力成为免费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