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 ,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 ,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 ,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 ;同时认为 ,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 ,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 :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 ;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 ,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曾文婷 《社会科学家》2004,19(1):103-105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它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另一种粗陋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即技术中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哲学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看法,是不同范式的生态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基本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一方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现代色彩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它而言,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残酷,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显得虚伪。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6.
“反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提出与自然中心主义并无本质的差异。其理论依据均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来了生态危机。但“反人类中心主义”尚构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固然重要,但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也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面对“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价值,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即: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与深层生态学。综合介绍了国内关于生态中心主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五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归纳了国内研究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研究生态中心主义的,进而评价了国内研究者关于生态中心主义研究的共识和分歧,提出了未来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即:生态中心主义本身的理论缺陷、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与生态建设实践的结合研究、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与我国传统哲学的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卜祥记  曾文婷 《理论界》2004,(2):153-15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它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9.
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宽红 《青海社会科学》2004,42(2):92-94,91
全球生态危机的凸现引发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以主客二分为基础 ,以人为尺度 ,张扬了人的主体性。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态权利作为判断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 ,强调了客体的先在性 ,忽视了人的类本性和能动性。本文拟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入手 ,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一、自然中心主义的困境  1 .泛化的伦理观、价值观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下简称自然中心主义)把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给它们赋予伦理、利益和价值。“自然价值并不仅仅是对人的价值,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即以自然本身作为评价的价值”。事实上,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自然界、生物本身是否有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无论有无人的需要,其…  相似文献   

11.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到“四个服从” ,努力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必须增强四种意识。即 :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制度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相应各级政权的基本组织制度。尽管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晰的。然而,由于其概念的复合性,使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和操作空间。传统上,对民主集中制的讨论主要是从政治学、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对其从理论角度的探讨并不多。特别是对民主和集中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的一般性规律的分析和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分界如何,并无一个统一的模型进行探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决策时,是采用科层式的命令方式还是采用咨询或投票的竞争方式来进行。这其实与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经济活动是通过科层还是市场竞争的组织方式并无本质差别。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从制度演化的一般规律角度,解释了民主与集中互相依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降低决策中交易成本的演化结果。并认为,民主与集中的分界取决于两种决策方式引发的交易成本的相对大小。结论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应对实际政治生活中交易成本不为零的一种必然的组织选择和较好的决策方式,在实践中应该遵循决策交易成本最小的原则来选择民主或是集中。  相似文献   

14.
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又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当前高校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过程中,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坚持和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主集中制:党内和谐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和谐作为政党文化的价值追求,是政党内部关系整合工具理性运行的必然结果,从民主集中制的辩证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来分析,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和谐理念在政党建设制度层面的实践形态,是构建党内和谐不可动摇的制度选择。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才能不断提升党内和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民主集中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从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论述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权力体制、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制度评价视角,综合运用政策科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分析民主集中制应用情况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从事实和价值维度阐述制度评价的基本内涵、意义、对象主体和主要内容,旨在寻求实践中检验制度实际效果的方法,为政策执行评价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浩雷 《云梦学刊》2007,28(2):67-70
民主集中制有其历史的形成过程。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有机结合,是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加强民主集中制,首先,要科学把握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正确与否对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情况的影响,其次,要注意把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完善党内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实际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再次,要结合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和作风状况,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 ,是新时期我们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要担负起庄严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20.
林尚立 《社会科学》2006,1(11):29-42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原则,决定着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所以,有效运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与国家财政体制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前,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高度集中财政体制,严重阻碍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但是,改革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尤其是公共财政的确立与发展,在国家机构层面运行民主集中制,从财政体制变化中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制度基础与财政动力,并由此开始了以实现制度化的民主与制度化的集中有机统一为取向的新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将同时贡献于新时期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