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教育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开展情况”才“刚刚起步”,88.7%的院校并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甚至有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卫平认为,同情心是医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感基础。他们应该学会“移情”,学会与病人沟通。“缺乏移情或者同情心的医疗工作者就像是一个机器人。”  相似文献   

2.
胡艳曦 《探求》2001,(4):75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科学知识而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等的内在品格。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注重感性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特殊的教育规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 ,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学上的导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史上,对人文教育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误区。一是“唯科学主义”。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但同时削弱了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教育 ,崇尚科学至上。二是现代西方人…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在社会变革的浪潮推动下向前发展的,社会每前进一步,就标志着做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观念进行一次更新。当前,束缚人们多年的“生物医学模式”过时了,而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诞生了,从此,医学步入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1,(3):90-94,139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德性并使人生发践行动力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不是职业性的知识传授,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于此是无效的。但现代大学之教育模式正是西化传统的职业化教育,因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濒临失败。要挽救这种失败,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继天传道立教。由此而师严,师严而道尊,道尊而民知敬学。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才能达成其人文教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何国美 《生存》2020,(10):0223-0224
关心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词语,关心对于常人而言并不难,但是要在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关心,则需要具体的教学指导。诺丁斯通过对现行的人文教育的批评之后将“关心”这一概念引入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关怀教育模式。关怀教育模式的提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重在阐释关怀教育的提出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什么是关怀教育以及尽我所能如何践行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6.
江冰  曾广南 《探求》2011,(3):70-73
教育的实用性、市场化程度的愈加深,对人文教育便愈加呼唤。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人文教育,应将地域文化纳入其中,这是中国人文科学乃至于个人所必须完成一种的转化。而广东的人文教育,也必须符合“独具”广东特色的性格,方才有为。  相似文献   

7.
白晓霞 《社科纵横》2006,21(9):111-112
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应该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培养“风云”之气。二、重视“情商”教育。三、追求智慧人生。努力将这三种理念灌注到课堂中,从而将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同时又有感情、有修养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姚红勋 《社会福利》2011,(10):60-60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仅着眼于剖析认识生物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而忽视了制约与影响机体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系统的因素。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作为精神科医师更应注重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对病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玉峰 《生存》2020,(9):0052-0052
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推动了初中教育改革,本文将着重探讨“少教多学”模式的概念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此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倪静 《社会工作》2011,(23):61-62
布鲁赫认为:“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还是让我们把它称为‘人学’吧”,“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建立在历史学基础上的历史教育必然要关注“人”,彰显“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教育的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潮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指出其合理内核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论纲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认为,人文精神是人性和人的本质─—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于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文章历史地辨析了三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并对此作了中西比较,逻辑地阐述了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层面及其内在精髓;对当前讨论中出现的“躲避崇高说”和“中国从未有过人文精神说”、“文人操守说”、“五四学者唯科学主义说”及其他各种观点作了评论;并通过对真善美之关系及其本质的深入阐发,指出走出当前人文困境的出路在于:用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民主法治来保障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制约肆无忌惮的“钱神”,用超越实用理性的人文精神来重视旨在培养现代公民的人文学科教育,而文人学者的真正操守在于具有向社会的假恶丑宣战的良知和勇气与追求真善美的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思想观念要实现以下转变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重理工轻人文向文理并重转变;在教学观上变“三中心”为“三注重”;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变重智主义的片面发展为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在学校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上,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在对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确立集体主义与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1):F0002-F0002,F0003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辖商务英语和文秘两个专业和大学英语课程团队,1名正教授,10名副教授,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现代人文,知行合一”。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服务于珠江三角洲的技能型人才。2008年10月,文秘专业开创了高年级实习带动低年级实训的“复合型”实践教学模式;2008年12月,肖肇威老师获市级“实践教学课”一等奖; 2009年2月,由李训贵校长主持、人文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组参与的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在课题验收时获得“优秀”等级;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应该而且也能够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益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教育理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则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许多论者以“和”或“道”作为诗学传统核心进行广泛论述。其实,“和”是哲学或伦理学传统,而非诗学传统。中国是由“和”的哲学方法论才引申出“雍容典雅”的诗学传统。刘勰初步认识到“经”与“诗”、政治哲学与诗学不能混同,从而把中和哲学观转化为“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在“雍容典雅”诗学传统形成过程中,刘勰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文学理论在向现代转化中如何处理诗学对现实的关怀,使其具备人文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人文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现代教育目标、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改变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等方面 ,分析了当前加强人文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人文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融合”是指将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课程体系。“两提升”是指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促进”是指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通过采用“三融合、两提升、一促进”的大学课程建设模式,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李西杰 《社科纵横》2009,24(5):118-120
知识分子基于同情的社会良知“谋划”,能否“用他人的立场来看”社会是曼海姆现代知识分子观的能力要求,必须正视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自我定位,以化解在科层制的日益严密、乌托邦走向终结和大众民主化的过程中当下社会面临自身与社会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20.
冯文波 《生存》2020,(11):0122-0122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益,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经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