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生隐喻1的辞格表征十分丰富。莎剧通过使用明喻、暗喻等修辞格,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还能在认知层面将更多的人生隐喻纳入隐喻系统,从而使莎剧中的人生隐喻系统处于持续开放和动态发展的进程中。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与传统修辞学研究相结合,将有助于全面认识莎剧语言中的修辞现象,深入挖掘修辞格的使用规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莎士比亚巨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个案研究,着重探讨了积极修辞中词义修辞格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多角度演绎,以该剧中的经典对白为例,重点论述了其在比喻、拟人、矛盾修饰法、双关等手法上的修辞魅力。通过分析莎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探讨莎士比亚如何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以及相关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身体视角研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莎剧研究的热点,其范围主要包括包括:莎剧中的身体修辞研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莎剧中身体话语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对莎剧中作为认同的身体的研究;及对莎剧身体批评的反思.这些研究开拓了我们认识莎剧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常陷入”情色身体”和病理学身体等的囹圄.莎剧中身体在剧作的文学性和审美内蕴,身体话语与剧里和剧外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的互动,以及莎剧中的身体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和变异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的莎剧译本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表达出对于莎剧的独特解读方式.本文从朱译莎剧的文学翻译转向翻译文学研究,把朱译莎剧的翻译文学文本纳入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探讨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把对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仅仅只关注朱生豪等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转换技巧扩大到翻译文学和文化的层面,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方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莎学界对莎剧的修辞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从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对近20年来国内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局限于传统修辞学观点,忽视了动态的修辞交际过程,尚不能很好地借鉴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剖析修辞交际行为背后的动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众多的希腊罗马题材剧,思想艺术多属偏弱,但仍有《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可以进入莎剧的优秀行列。在历史剧以外的各体裁中,最初的一篇都是希腊罗马题材剧。而在代表莎士比亚最高成就的悲剧中,希腊罗马题材剧不仅是起始,还是终结,并且这一起始与终结承载了莎剧思想发展的两次转折。这些有趣的现象,直接说明了莎剧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尤其能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二重性及他们与王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越剧莎士比亚《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麦克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马龙将军》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对话与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6年4月,中国举行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产生了震动中外的深远影响。"中莎会"首任会长、莎剧节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曹禺对首届莎剧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1.狠抓节目质量,展示中国演剧艺术的第一流水平;2.鼓励、支持多样化的莎剧创作,让广大人民成为莎翁的知音;3.强调文艺队伍的团结,齐心协力搞好首届中国莎剧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莎作的翻译、研究和莎剧的演出中。莎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外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戏剧研究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中国莎学有不同于欧美莎学的独特之处,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和戏剧精神以及伦理道德思想。中国戏剧(戏曲)演出莎剧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叙述莎士比亚,"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与莎剧的遇合过程中,显示出中国戏曲独有的审美与认识价值,中国莎剧体现出来的独特审美价值是我们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过程。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阐述朱生豪莎剧输入过程中对"需要"、"能力"和"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文章指出朱生豪选择输入莎剧适应了译者生存需要和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适应了译者双语、双文化能力,适应了浪漫主义的翻译生态环境。朱生豪基于莎剧在中国输入初始阶段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归化的输入策略,实现了普及莎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林兆华的《理查三世》既阐释出原作的深刻内涵,又在戏仿与隐喻中获得了部分观众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莎剧这样的经典的演绎,林兆华力图探索莎剧所具有的巨大艺术张力和人性魅力,以及莎剧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当下性,其中既通过舞台叙述话语与当下观众理解的戏仿呈现了莎剧的魅力,又通过隐喻引发了观众对所谓的人性与权力的再思考。《理查三世》被推上中国舞台,显示出中国导演对莎士比亚剧舞台呈现方式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动物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通过明喻、暗喻及借喻等比喻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运用,因而也受到众多莎剧研究者的关注。《麦克白》是莎剧中充分运用动物意象构造故事的一个典型。英汉文化中很多动物在喻意上差异较大,故在从事莎剧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时要充分注意到同一动物文化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涵义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主要莎剧译本在方言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将莎剧方言划分为地域、社会、时代、个人和舞台方言五大类,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出莎剧中方言翻译的原则:凡莎士比亚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戏剧效果的各种方言,在译本中应尽可能体现,旨在让读者明白不同语言变体的社会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朱生豪的诗学研究和译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生豪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莎剧翻译家,这当然与他的英语水平高,又酷爱英国文学有关,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那精湛的诗学研究和诗词实践,也为他的译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世界著名的莎剧译成汉语而仍不失为精采的文学作品,这是朱生豪的成功之处.就这一点来说,朱生豪尽管是以莎剧翻译家闻名于世,而其根基却在于他的国学基础.莎士比亚有幸遇到了中国的朱生豪,才使汉译莎剧仍然不失其原有的光彩.著名词学家施蛰存先生在《朱生豪遗词》的《编者附记》中写到,他读了找寄去的  相似文献   

15.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格,矛盾修饰法意蕴深刻,揭示万物的矛盾性,应用广泛。文章结合具体例证,总结矛盾修饰法的分类,分析其修辞效应,并尝试性地探讨这一修辞格的汉译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莎剧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式诠释着莎剧,而对莎剧电影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帕克的电影《奥瑟罗》在原剧本中奥瑟罗人物原型基础上,对奥瑟罗的形象进行了重构,强化了奥赛罗作为一个他者的形象。电影从四个方面来强化这种他者形象:奥瑟罗的异族特征、性爱倾向、种族自豪感和暴力特征。电影对奥赛罗的这种视觉重构也反射出了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对帕克及其电影《奥瑟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9.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 ,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 ,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初,正当中国古典戏曲向现代戏剧的转型时期,莎士比亚戏剧被引入中国,莎剧的译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春柳同人及其他新剧家还以林纾等人翻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为蓝本,在文明戏舞台上编演了20部莎剧,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居于外国戏剧家之首。莎剧以其天生的适应性,充当了中国早期话剧的范型,成为文明戏通往现代话剧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