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鸽 《中州学刊》2007,(5):247-248
汉英旅游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汉英两种语言在旅游文体中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汉英旅游翻译的难度。变译理论的提出,使我们不再拘泥于全译的翻译理念。变译理论中编译的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汉英旅游翻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词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或者没有理想的翻译方法,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此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结合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指出: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应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译者应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方能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3.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以中文旅游文本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约不同,提出要做好旅游文本的翻译,译者应动态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料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旅游资料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跨文化旅游资料翻译方法及策略地探讨,提出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从而对旅游资料进行有效翻译,更好地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差异之外,更需要考虑较多的非文本因素。汉英旅游文本在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有所不同,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对汉语旅游文本英译进行探讨。认为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关照译文读者反应,才能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才能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文本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综观对文化顺应性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语用文化隐含在文学、对外宣传资料以及旅游等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其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并在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文化语境、策略选择视野下获得顺应性的翻译与再现。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翻译学看广告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成 《云梦学刊》2012,33(4):147-151
根据生态翻译学,广告翻译是译者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广告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体内各因素相互联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从整体广告翻译生态环境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综合权衡,在不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中进行恰当转换,力求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旅游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深国际文化交流的手段,在我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旅游资料翻译作为景区宣传和吸引游客的方式,也正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针对旅游文本利用等值理论,在词、句、篇章上进行语义的等量翻译,因语言结构及文化背景等差异,已不能满足目的语接收者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本文在分析旅游文本特点及影响翻译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有效指导作用,结合实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在此以《望月怀远》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出发,探讨该诗歌英译本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0.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跨文化交际和微观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又称之为显学。跨文化交际自古有之,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又和翻译活动紧密相连,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就不会有翻译;反之,没有翻译,跨文化交际就无法正常开展和进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及对翻译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2.
从读者反应的视角探讨了委婉语在跨文化翻译中意义流失的补偿问题。委婉语是折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的差异常常造成翻译中委婉意义的流失。借助读者反应论,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相应的补偿策略,使译入语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与源语读者相近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时期,翻译如何助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与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跨文化阐释的成功因素,文章拟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翻译进行对比,从中摸索并总结成功的跨文化阐释的构成因素,从而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英译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递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被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叉的,也是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差异所带来的可译性限度是难以避免的,即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通过对英汉词汇、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加以分析,指出在翻译中如何跨越文化障碍,缩短由于缺乏理解而产生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非言语符号作为非言语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非言语符号英汉互译的跨文化因素以及其功能对等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全面地探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非言语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如何合理地处理原文中的非言语符号信息,如何在译文中用言语描述出在原文文化中非言语符号所拥有的信息功能和所负载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8.
要把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翻译成英语,必然会出现很多标准英语中没有的词汇与表达,而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又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与民族文化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所以探求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英语,已被广大学者认可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推广中国英语中的汉语拼音音译词,既可以宣传汉语,增强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还能增添新的英语词汇,丰富扩大英语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负载汉语文化的部分词汇表达直接采用相应的中国英语的音译词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尤为重要,这对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功能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托,佐以音译法,意译法,直译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宿州市新汴河风景区公示语翻译为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景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达到规范新汴河风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与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鲁迅主要从翻译选日,从直译到“硬译”,从归化到异化以及从语言文化因素等角度来把握翻译,其策略对21世纪的今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