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与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比传授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我国古代学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科学知识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延长,因此使他们具有独立地汲取知识的本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思维是极为重要的认识过程。人们在生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书籍。从古到今,世上的书籍越来越多,浩如烟海,即使穷毕生之精力,也不能窥其万一。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是说人生有限,学问无边。倘以有限的生命去获取无边的学问,任何人也做不到。但是,从茫茫的书海中去求得某一门或某几门比较系统的知识,则是可望而又可及的事情。前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7、天生我材必有用。——  相似文献   

4.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确是无边无涯。在这无边无涯的知识的海洋里,常是波谲云诡、鱼龙变幻,有不少似是而非之物,不善于辨察,就很容易弄错。这里仅列数条以供鉴识。一、钟嵘《诗品序》中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的句子。谈到“平原兄弟”,很容易使人想到陆机、陆云兄弟。陆机由吴入晋,曾官平原内史,称“陆平原”,陆云有《与兄平原书》,《诗品》卷上评陆机诗,又标明“晋平原相陆机”。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精神解脱为其大旨《逍遥游》表现了庄子精神解脱、自由放任的人生观,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纲领性著作。郭象将它编于《庄子》内篇之首。钱基博说:“综庄子书三十三篇,其大指(旨)以为:俯仰乎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之场,固养生之主也。”他认为逍遥自得的思想,是人生全性保真的根本,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庄子因》的作者林云铭论及  相似文献   

7.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王夫之《庄子解》,胡远睿《庄子诠诂》,支伟成《庄子校释》,朱季海《庄子故言》,张默生《庄子内篇新释》,钟泰《庄子发微》,陆永品《庄子通释》等,对《庄子.养生主》的注疏多有分歧,本文拟作一个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8.
作为曾经为英语发愁的"小可怜",我尝试征服这座"大山"的方法可谓花样百出。小结自己多年英语学习的目标,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即"实用"。这里,本着"减少痛苦"的人文关怀,为大家奉上一份实用主义者的英语学习心经。不妨先立目标面对英语庞大的词汇量和不胜枚举的特殊用法,任谁都会发出一声叹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行动之前必然有内在的驱动力,在决定好好学英语时应先问问自己——究竟为何而学?唯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明末遗民钱澄之在《庄子内七诂》中引用佛教的话语对《庄子》中的文句进行训诂.他将《逍遥游》视为《庄子》继《易》的集中体现,将《齐物论》视为是对“物论无端”、“物化无常”之真理的揭示,将《养生主》视为庄子对追求长生久视的反驳,将《人间世》视为是对众生福报寡浅、充满各种痛苦的证明,将《德充符》中“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解释为禅宗所说的“绝后复苏”,将“圣人将游于物所不得遁”解释为佛教的“从众生异类中行”,将《应帝王》中壶子与郑成斗法解释为佛教所说的“他心通”.钱澄之对《庄子》的训诂反映出明清之际的学术追求由体验心性自我向重视考证本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庄子·养生主》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难解命题.结合文本、词源、概念内涵、语境、篇章结构及有关哲学思想等要素重新审视该命题,其本义应释为:善用知识技巧不要有求名之心,厌恶不幸的遭遇避免遭受各种刑戮之害.这种释义揭示了该命题关于“技”、“情”与道的内在关系,凸现了超越“技”与“情”,即超越经验知识技巧与生命悲情的养生论.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以其浓郁的诗意为后人所称道。清人吴世尚说:“余观《庄子》十余万言,……盖深合乎大《易》尚象之旨,而时出没乎风人比兴之辞。”“《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庄子解·序》)近人施章说:“《庄子》一书,如其用哲学的眼光来读,不如用文学的眼光来读。因为庄子看宇宙是充满了生命,一草一木,以至一架髑髅,庄子对之都能发生同情,而幻想出他们的生命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态度。至于庄子本人,也常常用文学的技术来表现那样高超的意境。”(《庄子新探·自序》)闻一多也说:“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  相似文献   

12.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以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以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以、《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吴鹏同志的近作《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7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讨》),提出了对“无限宇宙的否定看法。他认为“整个宇宙……全部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物”。吴鹏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哲学界的同志早已坚持的普遍看法。哲学讲“宇宙是无限的”,并不是同“宇宙是有限的”对立着去讲,而正是从对立统一中去讲。由  相似文献   

14.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一书,对《庄子》(33篇)正文的衍、脱、讹、倒等疑误都给予补正。有些意见中肯,可以据以订正原文;有些可备一说,极有参考价值,然不慎之处,亦在所难免。兹仅举《养生主补正》中不慎之二例,一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二是"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加以辨析,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以其批判精神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几乎遍指社会现实和传统思维的各个领域.执着的理性追求和反思之后的困惑,形成了《庄子》认识论中怀疑主义的特有风格.《庄子》的认识论,可以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加以凝缩——“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以下引《庄子》,均只注篇目.)也即,确定认识如何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生命思想是在宇宙观念之下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对人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个体体验的生命痛苦意识使庄子的生命思想不同于儒家的注重群体的生命观,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此同时,庄子对生命的思考又是以宇宙观念为背景的,只有将个体生命的有限融入宇宙时空的无限中去,才能超越有限的痛苦,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李金华 《老友》2009,(8):55-55
一、人身"三宝"是养生核心人身"三宝",即精、气、神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原始物质。《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是说,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散而人物死,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