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世纪50、60年代,安徽北部是农民起义军—捻军的主要产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而在其紧邻的中部却成了农民起义军最为凶悍的敌人—淮军的产生地。本文从安徽省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皖北皖中地主阶级的不同斗争动向出发,分析了淮军、捻军在同一时期、同一省份紧邻的皖北和皖中地区分别兴起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淮军是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军研究曾掀起一阵热潮,此后却相对沉寂。基于对淮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仔细梳理、简要述评的基础上,对淮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挖掘、学术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淮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最重要依附性力量。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从"能臣"沦为"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地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以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对李鸿章历史形象的初次塑造,更能看清后期桐城派的政治观念,这也是考察晚清、民国时期桐城派发展流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5.
方言与老乡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乡认同的核心是社会文化认同,而社会文化认同是以语言认同为内核的。方言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因此方言认同与老乡认同是区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区域心理学视野中,方言是研究区域文化和区域心理差异的核心,它背后载负的更多的是区域文化心理问题。区域心理学视野中的方言与老乡认同问题研究将缩小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扩大区域文化心理和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淮军成军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读了贾熟村同志的《淮军初建的几个问题》,感到淮军建立时间仍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写此短文与熟村同志商榷。关于淮军成军时间问题大体有3种意见: 窦宗一在《李鸿章年(日)谱》中写道:“三月三日(农历二月四日),鸿章随曾国藩检阅淮军,淮军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所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当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8.
现代区域之间的竞争,是不同地域范围内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角逐,既是其资源、能源、技术、项目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生态、科技、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是一个区域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在特定的区域里一点一滴形成的,是当地所特有的,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区域的品格的象征。看一个区域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竞争力,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区域文化不仅为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区域经济价值、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和提升区域形象,因此,区域文化是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力,研究区域竞争力与区域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社会认同研究都是以Tajfel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为前提,一般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由于社会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文化的形成因区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着重分析了社会认同与区域文化心理的关系。分析认为,决定社会认同能否形成的实质在于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文化心理与社会认同之间是双向的相互构建过程,核心是文化认同,实质是区域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张文显教授2014年4月19日在扬州大学召开的"区域法治发展的文化机理"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学术总结,根据张文显教授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文稿已经过张文显教授的审核。区域法治文化是新兴的区域法治发展法学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区域问题的特殊性和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当前我国区域法治文化研究中出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张文显教授在本文中将这种百家争鸣的状况概括为区域法治文化问题的"扬州棱镜",他认为这种学术上的争鸣与批判是学术繁荣的现象,将促进区域法治发展法学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创新。在总结不同观点的同时,张文显教授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的真知灼见,为区域法治文化的研究乃至区域法治发展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方向性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本质力量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其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民族的还是区域的文化,由于相通的内容和共同的运行规律而具有同一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内部的民族、地域文化发展形式和程度不同,使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受文化性格的影响。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它因各区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产生作用。荆楚文化传统、自然社会环境和血缘因素铸就了晚清以来两湖地区士民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刚劲尚勇、机智灵巧。历经长时间的风雨洗礼和明清移民的加入,逮至晚清、近代,两湖地区士民的这种文化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3.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链接,又有一定的差异。在本土性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具有厚重的积淀和丰富的特质,对当代区域文化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土化是一种过程,一种原则,而不是目的,其最终目标是推进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强调区域文化建设的本土化,是在宏观上对文化平衡的把握,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的不断趋同性的积极回应,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尊重。在一般区域文化建设中,通常显现出多样鲜明的特征,包括本土性与普适性的并存,历史性与时代性同在,审美性与文化性互渗,内需性与外溢性统一,工艺性与科技性相谐。倡导区域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对于深度发掘文化传统,做好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开展丰富的与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发展具有特质化的文化产业均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梅州客家文化中心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视客家文化在粤东北的复合成型过程,显见客家文化中心的空间转移。期间,随民系人口的转移而发生的文化传播,是中心转移的直接动力,而客家大本营区域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是根本动因。闽西与赣南处于大本营区域的上游,决定了其文化中心的瞬时性及其作为客家文化的边缘性。由于西翼的广府文化与南部的福佬文化的双重阻力,加之后期文化的快速自觉,位居大本营腹部的梅州,其客家文化迅速整合成熟,成为现时的客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的探讨 ,试图厘清区域民族传统大文化在商业化社会进程中的法律角色。区域民族的传统资源在其商业化的过程中被认为具有日益重要的价值 ,这使我们开始试图寻求保护区域民族社区文化无形资产的、适合的法律规则。本文认为 :全面的知识产权制度应理解为对广义无形资产的确权 -保护有序化的保护体制 ;不同的本土人文的文化显著性具有自己阐释和发展的方式 ,这自然也包含其对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理解和阐释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其内容也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在关爱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应庇护人类民族多样化的文明进程中丰厚而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沉淀 ,使之得到有力绿色的保护和公平的商业回报。重新认识和界定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无形财产权的法律表达和资源特性 ,将对整合有效潜在资源、促进区域民族的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文化与汉文化作为江苏省南北区域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区域内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内核,呈现出“秀美”与“雄豪”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与汉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与汉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并将其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吴韵汉风”文化新景象,不仅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江苏区域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秉璋由科举出身,以带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发家,从庶吉士到出任封疆大吏,成为清政府所依重的官员. 刘秉璋(1825-1905),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自幼受封建传统教育,一八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一八六二年李鸿章率领淮军至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奏调刘秉璋至淮军营中.从一八六三年三月起李鸿章令他督率常胜军、刘铭传部和潘鼎新部淮军援常熟,攻福山,四月常熟围解后,又让他别募一军,此后早期的吴长庆统率的淮军庆字营和淮军到上海后改变的苏军王占魁、况文榜都归并在刘秉璋的统率之下,共七营,称仲军.五月,李鸿章部署进犯苏州,为了防止太平军从杭州、嘉兴、  相似文献   

19.
区域文学的“迷思”——对区域文学研究思路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文学研究所持有的基本理论始终未曾被有效厘清,其价值还原和理论构架已经成为迫切的问题.为规避区域文学研究的歧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本土性"保持一种敬畏而冷静的、珍重而批判的基本态度;破解不同区域中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形成对狭隘误区的超越姿态;从文本研究、现象研究走向对区域文化精神实质的领悟.  相似文献   

20.
不同区域的区域文化总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区域文化性格.在人员流通频繁的今天,具有不同区域文化性格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受到其影响,我们如何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这种影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本人主持的课题的研究重点,并提出一些基于区域文化性格理论的假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