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部开发促进法》与民族立法的衔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国家制定《西部开发促进法》迫在眉睫。文章探讨了《西部开发促进法》与民族立法衔接的相关问题,指出唯有二者有效衔接,才能形成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的西部开发中能学些什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因为土地可以私有 ,当然可以通过赠送土地的方式来鼓励开发落后或贫瘠地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 ,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鼓励西部开发 ,但是完全可以制定其他多种优惠政策来调动西部开发的积极性。应该放开对西部各省的僵硬的“一刀切”管理模式 ,允许它们拥有更大、更多的政策制定权 ,谁能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 ,谁能减少对国家的依赖和对中央财政的负担 ,谁就是正确的 ,谁就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我国西部地区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发展了相当一批出于国防考虑的重化工业和军工企业 ,奠定了西部地区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 ,西部地区应该利用原有…  相似文献   

3.
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美国的西部开发,还是印度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都是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前提的。我国西部大开发,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实践和国家逐步出台的诸项政策,均涉及到人才问题。国家和地方制定的一切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如果缺乏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去实施,都将落空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振兴西部地区的经济,只有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战略部署和安排,2006年起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经济开发,法制先行,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西部开发已由政策指导上升为法律规制阶段,以专门立法促进、保障大规模开发势在必行.本文从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探讨大规模开发阶段西部大开发立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开发战略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和各民族繁荣的大战略、大思路。在西部大开发中 ,生态建设和保护具有其独特的意义。生态环境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生态破坏类型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得最典型、最强烈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困扰西部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1)土地沙质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仅新疆就有 42万多平方公里沙漠 ,约占全国沙漠总…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谨向为《民族团结》的成长、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同志表示祝贺和敬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各部门尤其是领导部门,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都要想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  相似文献   

7.
开发西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但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似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天生桥水电站建设给当地壮族社区带来的影响的个案调查来说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通过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来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旨在谋求合理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抗日时期,出于建设"抗日建国"大后方的需要,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藉此而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目标的日益临近,国民政府不仅渐趋停止了对西部的经济开发,反而又进一步加紧了对民众的盘剥.因此,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事实上主要是应对民族危机和时局变化的产物,并非长久国策.  相似文献   

9.
<正>吉首,这颗四省市边区的璀璨明珠,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迈入了“十五”计划建设时期。吉首的明天是否依旧美好,一切都还要从今天做起。目前,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及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吉首市加快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吉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抢抓机遇,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描绘了吉首市未来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0.
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提到了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问题,并提出财政投入要向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倾斜。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摆上了议事日程。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大开发战略正式开始实施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关于实施西…  相似文献   

11.
田钒平 《民族学刊》2011,2(1):23-27,84
在选择处理西部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策略和路径时,应当深入到西部民族地区内部研究相关问题,进而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适宜于发展经济的就将经济价值追求作为主要目标,否则,就应将环境价值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将生态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将生态维护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制定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应当从全国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重视其生态屏障地位及其对整体的生态价值贡献,使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能依据其生态价值贡献而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生态补偿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色彩较重;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责权利划分不清;生态补偿的政策不完善,全局性规划较少;生态补偿的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生态补偿的意识淡薄,公众参与不足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在新的时期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 ,不仅必须进一步贯彻好民族政策 ,还要完善民族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时代特点 ,制定一些新的优惠政策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战略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在我国的西部开发中 ,不仅要关注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还必须正视跨国民族 ,尤其是中国同中亚国家跨国民族之间的关系 ,因为那里的跨国民族关系问题最复杂也最突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而跨国民族关系的好坏则有可能影响到我国西部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民族教育六十余年的文献来看,不同时期的民族教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特征。其中,从经验描述式的实证研究到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的历程凸现了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献井喷式出现,主要出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教育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族际通婚的态度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族际通婚政策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禁止再到慎重考虑,由以整体利益为先到以个人感情为主的变化过程。政策的制定体现出政府对民族关系的特殊重视。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需要哪些优惠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的财政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灵活的金融政策倾斜的产业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效的人才政策切实的环保政策特殊的科教政策互惠互利的东西合作政策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需要制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区域性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造成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势差 ,才有可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向西部流动。没有特殊政策的吸引 ,西部大开发是没办法深入进行下去的。政策说到底是一个区别对待问题。没有区别 ,就没有政策。西部地区有钱可赚之际 ,正是西部大发展到来之时。第一 ,实行规范的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金华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浙中崛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徐君 《民族学刊》2013,4(2):38-40,101-108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被政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2003年,作为全国四个重点区域之一的青海省开始在牧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移民先后在2004年下半年搬迁到第一批试点的四个集中安置地。2005年开始,国家又在青海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的汇水区即“三江源区”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该工程涉及青海省4州16县l镇,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泽库两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进行生态移民。与退牧还草工程一样,三江源工程生态移民采取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集中安置,由国家按照一定标准统一建成移民安置房,采取国家补贴、牧民部分购买的方式安置;另一种是自主安置,国家把补贴直接发放给牧民,由牧民自己选择投亲靠友或者自行建房的形式搬离牧场。青海先后在乡镇或县城附近建成了80多个集中安置点,安置5万多移出草场的牧民。按照生态移民政策,这些牧民处理掉牲畜,移出草场,上交10年的草场承包使用权,在聚居点度过10年过渡期。期间,享受国家按照每户每年6000元(拥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3000元(没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新立户)的饲料粮补助(从2008年起,为了解决生态移民的冬季取暖问题,国家另外对每户补助1000元取暖费)。同时,通过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引导移民发展后续产业,解决过度期间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广袤的中东南地区,生息着众多的民族,它们在古代被统称之为“越”和“蛮”。种种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中东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均处于由“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的氏族部落历史阶段,尚未形成民族。这些人们共同体无论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明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是不稳定或不很稳定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或因经济政治原因,或因战争和婚姻关系,出现了许多混融的迹象,各共同体演进的总趋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