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轼“大江东“词(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颇多异文之争,至今尚无定稿.原因有二:一因苏轼本人当时就有原稿与改稿的异文存在。南宋曾裘父《艇斋诗话》就记载苏轼好友陈履常曾见过苏轼将“三国”改为“当日”的手稿。二是苏轼好友黄庭  相似文献   

2.
《辞源》修订本第一册336页“出人头地”条释文云:“超出他人之上。明·陆采《怀香记·飞报捷音》:‘书生俊杰真天纵,出人头地见奇功。’按:本条书证并非语源。其源: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九·与梅圣俞书(嘉祐二年)》:“承惠《答苏轼书》,甚佳。……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3.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王国炎同志所著《东坡新论》,振奋不已,激发我写下了这篇书评。 东坡居士苏轼,作为一代文豪,饮誉古今;而作为一代哲人,却鲜为人知。《新论》不仅把苏轼这位文化巨人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成就等作了阐述与评介,而且将苏轼作为一位长期被埋没的学究天人的哲学家奉献给读者。 苏轼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给人们总的印象,苏轼主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当苏轼的诗文广为流传时,苏轼的哲学著作却遭遇凄凉”。“经苏询、苏辙,苏轼父子二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苏轼几十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哲学专著——《苏氏易传》”,以及苏轼撰写的《东坡书传》,长期以来“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论语说》甚至失传了。因此苏轼的哲学思想,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没有一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与理学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元祐年间,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之间,发生了一场“洛蜀党争”。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载: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苏轼也自称:“臣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一般论者多认为,这场论争不涉及政治或思想分歧,只是程苏二人因个性气  相似文献   

5.
我曾在《宋会要辑稿》中发现司马光《手录》佚文一则 ,刊于《晋阳学刊》 ,近又在该书中找到一条佚文 ,照录于下。范景仁乞致仕录范蜀公乞致仕 ,章四上 ,未允。第五章言 :臣所怀有可去者二 :谓言青苗不见听 ,一可去 ;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 ,二可去。章既上 ,遂得请。景仁曰 :“吾前举苏轼充谏官 ,后举孔文仲贤良方正 ,可谓无负于朝廷矣。”乃上奏乞致仕 ,仍乞不迁官 ,以赎二人之罪。又景仁五章请致仕 ,且辩苏轼、孔文仲之无罪 ,语颇侵介甫 ,介甫怒 ,故不迁官 ,具命蔡仲远为责词 ,有“诋欺要君”之语。介甫犹不快 ,更命王胜之 ,介甫自加改定 ,…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养生有道,享有百年高寿。其养生秘诀,在于以下“四少”。 1.少食。《内经》非常重视饮食有节,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少食指节制饮食,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孙思邈说,若要延年益寿,“须腹中食少。”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云:“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三苏蜀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阐述了蜀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裕民 《晋阳学刊》2001,(1):103-105
“东窗事发”典故指秦桧和王氏在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败露一事,但事实上“东窗事发”是由“西窗事发”讹传而来。“东窗事发”一语在一般词典中多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4的书证: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荷铁枷,问:“太师何在?”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这里说秦桧父子死…  相似文献   

9.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注曰:“死则填壑。”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填沟壑为”:“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  相似文献   

10.
陈欣  刘尊明 《江汉论坛》2006,(5):114-118
《念奴娇》是宋词长调中的三大“金曲”之一,该调的起源与盛唐著名歌妓念奴有关,曲调的内容题材应关合艳情,而声情旋律则偏于高亢。该调的创制时间大致在中唐前后,但歌词的创作则始于北宋并在两宋形成繁盛之势。然而两宋《念奴娇》歌词的创作并没有受到曲调偏于香艳“本色”的限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代表作的影响,苏词的题材内涵、精神意绪以及表现方式被后世词人广泛接受和沿袭。《念奴娇》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轨迹,不仅有力地证明了成功范式对歌词创作的规范作用,而且也再次显示了苏轼在宋代词史上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红宇》,《荆棘鸟》与《蝴蝶梦》这三部小说中,相距百年之遥的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隐蔽”的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虽生犹死,一个阴魂不散,一个先生后死,虽都是故事中“隐蔽”的人物,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一些学者眼里,苏轼的七律没什么成就。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评论说:“东坡近体诗……阮亭以为非其所长,后人不可为法,此言是也。”苏诗评点大家纪昀则直接了当地指出:“七律亦非东坡长技。”(《瀛奎律髓》卷二苏轼《卧病数月……》诗纪批)研究七律发展史的专...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东坡长于趣。”(《艺概·诗概》)苏轼的山水诗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发人深省的理趣。苏轼不仅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而且还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何(艹远)《春渚纪闻》记载了苏轼与友人刘贡父互谑的一则传闻,谐趣机巧,令人捧腹。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说:“此老(东  相似文献   

14.
韩淲《涧泉日记》卷上载廖正一、李格非、李禧、董荣四人,当时号称“后四学士”。对“后四学士”,学术界很少提及,更无专门研究。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考述“后四学士”的生平事迹、著作及与苏轼等人的关系,进而略论他们的文学思想及创作成就。发掘和研究“后四学士”这个群体,无论对研究元文学,还是对全面考察苏轼文学集团,都具有开拓疆域、扩大视野、丰富内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元好问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元好问诗文总集。新增补元好问诗三十首,但其中误收宋诗、明诗各二首。一、误收苏轼诗二首《元好问全集》卷十四据民国二十三年《冠氏县志》卷九补入《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彼美玉山果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语言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组于三月廿六、廿七两天举行了关于苏轼的讨论会。提供讨论的论文有:谢善继的《苏轼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苏轼的政治思想及其诗的艺术成就》,晦之的《试论苏轼杂记文的创作艺术》,胡国瑞的《试评苏轼的诗》,  相似文献   

17.
“老师”在古代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宋元时指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这个意思沿习下来。另外 ,科举时代 ,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教师”指教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也指从事这些技艺的人。最早的用例见于元人杂剧张国宾的《罗李郎》。大约到明清时 ,“教师”词义扩大 ,指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取举人 ,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 ,习类字 ,以通事为教师…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处世哲学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的核心精神"变易"思想,尤其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信"否极泰来"的变易哲理,认为欲成就"大器"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所以在被贬期间他能静以待会、勤学自爱,从而无往而不自得。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把“寡人”释为“寡德之人” ,把“不”释为“不善”。如《辞源》“寡人”条 :“寡德之人。”“不”条 :“不善。”《汉语大词典》“不”条 :“不善。”但是我们认为“寡人”、“不”都应当释为“孤单之人”、“孤寡之人”。第一 ,“寡”只有“少”、“单”之义 ,不含“德”义。《尔雅·释诂下》 :“希寡鲜 ,罕也。”“鲜 ,寡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士容》 :“孤、寡 ,谦称也。”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 ,无二无匹最尊之词。”显然“寡”只有孤单之义而没有德之含义。《辞源》等增加了德之含义 ,属增义为…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21,(2):81-96
中华文化以人文为灵魂,从人文初祖伏羲到周文王姬昌,从孔子孟子到韩愈欧阳修,都在人文体系创建、社会历史实践和思想理论引导诸方面建树卓越。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从中华民族发展史高度,审视儒学作用与影响,以丰富史实系统阐释“孔孟韩欧”一脉相承的儒学谱系,认为儒学的创建与传承“功与天地并”,集中反映了苏轼的人文史观。苏轼着眼于人类生存,将人文思想与物质基础并列,具有里程碑意义。苏轼人文史观既以深厚儒学修养为基础,又得益于欧阳修熏陶与时代思潮濡养,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成为文化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而且引领了时代的文化发展,并给后世以深刻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