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等8市的全部行政区域。论述了滁州市在都市圈内在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滁州市与南京市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南京都市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心城市南京对滁州城市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城市扩展、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滁州市应对东向发展战略,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为滁州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障碍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犹如催化剂 ,使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出竞争和联合的态势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即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接轨 ,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 ,达到各方产业、市场、资源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一体化成效,对于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意义重大。在深入剖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构建涵盖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效益的评价体系,据此研判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顶层制度逐步完善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增长动力转换与发展效益变革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明显,上海周边地区呈现多中心抱团取暖的高高集聚特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杭州、宁波、南通为战略支点,以效益提升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南京、合肥两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呈现“一城独大”的单中心格局;杭州周边城市多数毗邻上海、苏州、宁波,受杭州和沿海中心城市的双重要素“虹吸”导致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杭州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心性特征较为明显。区域间差异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都市圈尺度的区域间差异小于省市尺度。新时期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发挥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推动邻近都市圈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速融入长三角不仅能够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会促进整个泛长三角经济板块的融合和发展。安徽应该加速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构筑融入长三角的通道和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面向长三角的招商融资力度,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紧建设对接长三角的交通圈,是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文章在分析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条件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五种融入模式,也是苏北地区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最后文章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融入的协调机制,力求从深层次探讨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之中,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融入长三角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交通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落差明显。安徽省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以期更快地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圈。  相似文献   

7.
安徽宣城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只有尽快融入都市圈,才能从县域经济层面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落差,从而奋力走在安徽东向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前列。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研究长三角都市圈,必然绕不过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本文正是从对长三角都市圈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发展态势的分析出发,按照弗里德曼理论对长三角发展阶段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判断,并提出了“多层次、多中心、多维向、多动力”的“四多”区域联动整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经济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文章对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效率与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通过具体投入产出指标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总体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经济发展效率存在不均衡现象,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经济规模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最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九次会议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上海、南京等协调会16城市市长、发改委主任共120名代表;国家发改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区域行政与长三角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正稳步推进、有序发展,这为长三角区域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区域行政不断向高级深化,最后走向区域行政一体化。长三角区域要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从区域行政走向区域行政一体化是其内在要求,也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是指在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等能够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要求政府调整职能,尊重企业的选择,放开企业在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流动,因此,共同市场建设首先是政府行为。各地方政府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提高整体的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从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增长模式的实践入手,分析长三角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转换的紧迫性,思考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改革创新措施,试图为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信一体化既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对经济一体化和通信一体化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通信一体化的发展动因,指出其发展仍存在行政管理体系制约、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两省一市通信资费差距明显和通信业务运行的割据状态依然存在等多方面的问题。江苏通信业应从提供政策保障、推进省域通信一体化、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实施省内试点和示范以及引导同一运营商在长三角范围内开展一体化的运营等方面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逐步走出一条既适合江苏通信业发展实际,又符合长三角整体利益的通信一体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世界级城市群如波士华城市群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三角城市群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但是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发展面临着协调制度及协议规划的约束力不够,交通设施存在重复配置,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而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可以为城市群管理或协调机构提供管理平台,为城市群城际交通及布局提供规划支持,为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协作提供决策支持,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分析工具。美国城市群GIS的相关实践——MetmGIs对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可成立GIS建设委员会,并在充分调动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安徽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基础、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交通基础和合作基础等优势,加快融进长三角并与长三角相得益彰地发展。但安徽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有明显落差,因此,安徽需从以下八方面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机制建设,从而全面接轨长三角:构建基建交通的融畅机制;构建产业支撑的融接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融动机制;构建金融支持的融资机制;构建社会民生的融洽机制;构建生态文明的融和机制;构建人才流动的融通机制;构建文化内涵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极化与辐射半径不断扩展,引致长三角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因区域经济板块条件差异性,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区位优势和核心城市集聚能力提高,集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一极两带"的空间特征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外资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成为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外资的进入伴随着产业的集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出现外资产业集聚现象原因的分析,总结了外资产业集聚的特点,并对长江三角洲外资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