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意在言外”的哲理思考 “意在言外”这种艺术构想,可能是受道家言意观的影响。在先秦时代,孔子与道家都称颂天道的深奥静谧,《易系辞上》所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人认为是孔子的话。可惜孔子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文艺理论史中,道家学说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一般地讲,因为儒家主入世,重礼乐治政,所以对于艺术,较多地是注意到它与社会的联系和它在社会上的功用,即艺术的外部规律;而道家主出世,尚无为、静观,所以对于艺术,则较多地注意到它自身的特性和它内部的思维规律。研究古代文艺批评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凡是对艺术内部的特质有深入探索和阐发的,几乎无不出入佛老。而“佛”、“老”这两个渊源,“老”是更基本的因素(因为佛学自从传入中国那一日起,都是在道家思想的土壤中培植的、生长的)。只可惜研究者对道家这个重要渊源还注意得很不够,人们多囿于道家对文艺的那个“灭文章、散五采”的直接否定态度,所以对他们艺术观的内涵缺乏剖析,对其价值和影响很少肯定,而肯定较多的是儒家,这种“重儒轻道”的倾向,是很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4.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5.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代诗人中,李白是思想较为复杂的一个。虽然在盛唐三大诗人中,他与杜甫、王维三足鼎立,分别有“诗仙”、“诗圣”、“诗佛”之称,然而,他的思想决非仅只一个“仙“字(即道家思想)所能包括的。儒、道、名、法、游侠,纵横、佛教、兵法、阴阳、杂家各种思想均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至于他的指导思想,过去都倾向认为是道家思想。诚然,道家思想在李白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李白诗歌自然奔放的艺术特色,若论起政治思想、人生态度,在李白世界观占指导地位的,还是积极入世、希冀建功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三重语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语境、道家的语境、“三言”的语境是我们解读《庄子》的钥匙。历史的语境是一个批判的、解构的系统,道家的语境是一个因承的、结构的系统,“三言”的语境是一个言说的、话语的系统,它们相因相生,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庄子》深闳幽远的思想、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形而上的艺术理论,氤氲着道家、禅宗的玄远灵动的精神,脉脉相通,息息相应。道家哲学认为“目击而道存”,空静明澈的纯粹主体只有以心灵的直觉才能与大化的生命流动相应合,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在中国本土生长发育起来的禅宗,大量融会了道家(包括儒家)虚静以致明等思想,主张由定生慧,以心印心,泯灭自我与存在的界限,重视整体把握、直觉悟入,反对支解分析、概念思辩。道与禅,是沧浪诗论两大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悲剧意识,是道家思想的底蕴。作为先秦时期与儒家颉颃相抗的重要学派,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人生问题,它的悲剧精神,以其法邈深挚的魅力,灌育了六朝的人生观与文艺,并对构铸中国古代的悲剧审美心理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重要文化基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0.
占中国哲学主导地位的两家是儒家与道家 ,而儒家与道家交融汇合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斥表现是儒道交融的前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济使儒道的交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伦理虽具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存在有值得“扬弃”的合理成分.而正是在其“合理成分”中含有“古今共理”的东西,可以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也应对道家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道家伦理以”无为”原则为核心,展开为三个方面:“道常无为”和人性“素朴”的道德观、人性论;“轻物重生”、崇尚“精神自由”的人生哲理;“与时俱化”又“不与物迁”的人格范式和“柔弱谦下”、“功成身退”的为人之德和处世艺术.  相似文献   

12.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由武汉荆楚文化书院道家思想研究所、《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桂林市社联联合发起的“道家文化研讨会”于八月初在广西桂林市召开。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共三十余人。著名学者肖(?)父、刘纲纪、唐明邦等教授到会并作了专题讲演。与会者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各陈己见,畅所欲言,就有关“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家研究的现状”、“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家与隐者”、“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民族性格”等一系列的专门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道家、道教、道学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本文拟就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论述,以期有所裨补.道家道家是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把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美学界普遍认为,先秦道家从问世伊始就自觉的服膺于美学的天命,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典范,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生命哲学就是生命美学。本人认为这种看法很是偏颇,因为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存在着自身无以克服的失误。道家思维方式可以“为道”慨之,(这里所言的思维,是广义的,并非仅指逻辑理性思维)。老子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与“为学’油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为学”就是对“知”的追求,是人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的方法论在“无法而法”这一美学命题中得到最鲜明而集中的体现.“无法而法”四个字极为简约而确切地概括了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掌握方法的特殊性质,涉及艺术方法论独具的技与道、摹仿与创造、理性与灵感、有序与无序等一系列深层理论问题.它发端于先秦道家山技入道的思想,成熟于宋、元诗坛关于“死法”与“活法”的论争、至清代石涛的“一画”说而集其大成,充分显示小国美学对艺术独特方法与规律的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7.
体道·游心·书艺杨士林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①。”好象不言艺术。其实不然,道家是摆脱不了艺术的。不说老子无意识地提出了一些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朴不雕”、“道法自...  相似文献   

18.
李巍 《人文杂志》2023,(8):16-25
荀子以“本始材朴”言性,实际是因袭了道家的修辞传统,因为以“朴”喻性主要是道家文本特别是《庄子》中的典范譬喻。但道家对人性之“朴”抱有美好想象,因此推崇性朴、贬低教化,这又是荀子不能接受的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论述,虽然名义上针对孟子,却在思想的客观呈现上与道家的性朴观念尖锐对立。尤其是,荀子对人性恶的主张可被视为对“本始材朴”之性做出了与道家截然相反的判断。因此在荀子眼中,性朴并非中性,而是本能地趋向于恶,也即性朴与性恶是可兼容的。那么将荀子刻画为性朴论者,以瓦解其作为性恶论者的传统形象,这种名为“性朴论”的流行解释就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19.
肖宝江 《理论界》2006,(3):88-90
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老子的“法自然”到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等道家思想的阐释,以李白等著名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大多把道家归入到神秘主义范围,其中,本杰明·史华兹颇具代表性。他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认为道家是“中国式的并且完全自成一格的神秘主义”。这一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很有启发。本文提出,道家的体道与宗教神秘体验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属于神秘体验;但道家并不是有神论,因此它不是关涉宗教的神秘主义;道家关注社会治理,统治者通过神秘体验而掌握不可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成为得道者,由此而具有“卡里斯马”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