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乐化》篇中说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品性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旨在用音乐提高"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人民实行教化,实现整个天下的大治.其中提出"乐者乐也"的命题,揭示了音乐本源问题,认为音乐是快乐、欢乐之情的表现,欢乐是人之性情与生就有的,通过相应的声音、动作表现,这是自然之道.本文从对"乐乐"之释义论证出发,结合文字象形、音乐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乐"字两种读音的意义分别作出详细解释,对"乐者乐也"命题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分析"乐Yuè"与"乐L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引发了有关音乐教育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诸多礼节中,鼓吹乐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用途:首先,做卤簿仪式方阵之用,也是宋代时期鼓吹乐最常见之处,具体表现为道路行进途中的鼓吹乐演奏以及"警严"时所用鼓吹乐两种分类;其次是鼓吹,属于宫廷音乐一类的乐种,常常作为宫廷宴飨时,与教坊乐、杂戏等一并合奏;再次是在军队阅武或凯旋献捷时的军乐演奏。  相似文献   

3.
《破阵乐》是唐代著名祭祀宴享用大曲之一,也是著名唐代"三大舞"之一,《破阵乐》是对这系列乐舞的总称,其最初来源是有胡化倾向的民间军乐,随着唐礼乐制度改制,经历了复杂的燕乐化过程,演出形制也多经改易.其流传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变衍版本之繁,其他唐大曲难以比拟.《破阵乐》影响极大,承载着唐代几代皇帝的明显政治目的:制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理州下关镇龙泉村为田野调查点,对现今流传在此的洞经"乐"组织及其在当地民众人生礼俗中的斋醮仪式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今后大理地区洞经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促进大理洞经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多采,绘画技法精湛。在众多壁画中,有一种以表现乐器演奏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敦煌乐伎”。本文概述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乐舞伎乐的主要分类,重点通过乐伎图像分析供养人乐伎的造型,服装的特点,以及供养人乐伎在壁画中的排列,演奏的表现形式,以及供养人乐伎和宗教的关系与影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来反映出乐伎作为敦煌壁画的艺术宝库,不但代表了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同样是一部中国音乐史的缩影,给后世留下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系易辞,此千秋大业孰能抹杀?"乐经散亡于秦,后世书籍中也并未存留,历代统治者都期望制定和恢复制礼作乐的标准.文章将从《总目提要》中乐类评论的考证、编纂态度以及四库馆臣、分纂馆乐评思想等角度,明辨清代官方学者收录"乐类"的"有用之文",从而品《总目提要》"经部·乐类"之评价.  相似文献   

7.
“乐”字源于甲骨文,其承载了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变化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乐”字的读音与内涵也不断丰富与深化。本文通过追溯“乐”字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其体现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蕴,并以此为线索,提出“乐”字所暗示的美育方向——音乐之“乐”以其政治性、规范性来陶冶情操;人生之“乐”以其生活性、愉悦性来温润心灵;超然之“乐”以其哲理性、超越性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筝乐一直以来都是以地域来划分流派的,因此各流派之间风格特点鲜明.后来随着戏曲、说唱音乐的兴起,依附于当地的乐种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而存在,在曲、调、音律、音韵的风格方面逐渐形成雏形,又随着与"古筝"这一乐器的融合,再加上伴奏形式方面逐步脱离说唱、戏曲音乐,最终发展而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独奏表演艺术.经过历代师承以及不断加工...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5月6日,第三届中国红安天台寺禅乐文化节在红安天台山风景区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会长盛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梁大南三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受邀出席艺术节,并为天台寺佛教音乐学院揭牌。湖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涂勇宣布第三届天台寺禅乐文化节开幕。湖北红安天台寺以"禅乐、禅茶、禅林"三禅理念,打造出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禅乐梵呗艺术团。僧众用禅乐弘扬天  相似文献   

10.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乐化》篇中说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品性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旨在用音乐提高"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人民实行教化,实现整个天下的大治。其中提出"乐者乐也"的命题,揭示了音乐本源问题,认为音乐是快乐、欢乐之情的表现,欢乐是人之性情与生就有的,通过相应的声音、动作表现,这是自然之道。本文从对"乐乐"之释义论证出发,结合文字象形、音乐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乐"字两种读音的意义分别作出详细解释,对"乐者乐也"命题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分析"乐Yuè"与"乐L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引发了有关音乐教育的感想。  相似文献   

11.
慈溪越窑青瓷瓯乐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它艺术风格独特,是用瓷土制成青瓷乐器或日用器皿进行音乐演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盛行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以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为中心的杭州湾两岸。本文从慈溪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背景、越窑青瓷瓯乐保护与传承的四大举措,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作详细阐述,为各地打响非遗特色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指导"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定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十一五"专项规划,抓住机遇,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3.
石文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20-221
"少数民族文学"首次提出是在1958年7月17日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座谈会上,并且将"少数民族文学"誉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设立的文学创作,每年对不同的文学创作题材颁发相应的奖项.之后,在1981年12月,我国首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创立,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颁奖仪式.也正是因为创办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才能够听到如今享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系列著名文学创作家的名字,比如张承志、玛拉沁夫以及穆青等等.在此背景下,1994年第五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大会上,乌兰夫专门题写了"骏马奖",将此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一项大奖,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评出的获奖作品达628部之多,共有666人获得此项大奖,全国一共有55份少数民族参与此类大奖的办法.对于发展和表彰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鼓励和鼓舞影视工作者积极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文化影视艺术工作者为拥有"骏马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文主要是对贵州少数民族作家获"骏马奖"作家群体进行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振兴具有一定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多采,绘画技法精湛。在众多壁画中,有一种以表现乐器演奏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敦煌乐伎"。本文概述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乐舞伎乐的主要分类,重点通过乐伎图像分析供养人乐伎的造型,服装的特点,以及供养人乐伎在壁画中的排列,演奏的表现形式,以及供养人乐伎和宗教的关系与影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来反映出乐伎作为敦煌壁画的艺术宝库,不但代表了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同样是一部中国音乐史的缩影,给后世留下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魏文 《中国藏学》2016,(2):102-110
本文通过藏文文献材料的发掘,揭示出后弘期初期尼泊尔著名的上乐教法传承上师滂汀巴昆仲(■)曾在甘青藏夏交界地带活动的历史故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了其本身在早期印藏上乐传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同时期西夏上乐教法初传的密切关系。同时,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后弘期初期滂汀巴昆仲对于沟通印、藏、汉佛教所作出的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武王<武>乐应该与<大武>乐区别对待,<逸周書·世俘>是考订<武>乐的可靠线索.<武>乐乃系由三成万舞、<诗·大雅·大明>等乐歌三章编配而成,初步揭示了<武>乐与商代万舞、<韶>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个案研究入手,对少数民族打工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当前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现实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通过设置羁縻府州,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中原内地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贝塔朗菲"机体论"的系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塔朗菲的"机体论"包含三个主要观点: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等级观点;动态的开放系统观点.这三个观点为其后来创立一般系统论奠定了基础.有机体生物学中所阐释的许多基本原则和范畴,后来推广成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范畴.  相似文献   

20.
发展和完善我国民族政策,应按"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在促使少数民族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方面下功夫,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