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婚礼习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相当程式化,儒家经典《仪礼》和《礼记》的有关篇章中,就已规定了缔结婚姻的六道程序,即“六礼”。春秋以来至今,中国婚礼习俗随时代、因地域而多有变异,或繁或简,却不失六礼之本。陕北地区男女婚姻沿袭旧俗,繁文缛节,保留了古代婚礼过程的许多基本仪式。择亲、定亲、迎亲三个过程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太大的变化,宄其原因它符合民众人际关系的需要和隆重为福的趋吉心理。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是繁衍生息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支有着自己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自己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法文化。尤其是在涉及婚姻的习惯法当中,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婚姻缔结仪式与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二者婚礼仪式的比较,可以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生息繁衍的过程中 ,婚姻是基础 ,由婚姻而组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从聘娶婚姻的历程看 ,至周代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婚姻六礼程序。六礼程序中除“纳征”用玄纟熏束帛和俪皮之外 ,其他仪节都是用“雁”作为贽见的礼物 ,可见“雁”对于婚姻是相当重要的。中国古代婚姻史中所表现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极大地阻碍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压抑了女性人性的解放 ,阻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一、朝鲜族婚礼仪式的由来朝鲜族婚礼仪式进入封建社会后,完全依据于儒教的“六礼”固定化起来了。近百年来,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了西欧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内容无大变动。特别是在朝鲜族中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大众,解放前,基本上是遵循着封建社会的婚礼仪式的。旧社会,朝鲜族的人民群众,固执地履行着繁琐的儒教婚礼仪式。男女的结合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媒人就受到格外的尊敬。这种婚礼,概言之,有以下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婚俗中存在着普遍的随嫁陪房现象。这些随嫁的陪房婢仆在婚姻中不仅充当了特殊的"陪嫁品",并且还在婚礼仪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也是旧时代一种极不平等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8.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对中国文化遗存、古老亲属制度及传说和古代文献的考证分析来看,中国婚姻形态与礼制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起源于血亲婚配的乱伦禁忌和嫁娶风俗,历经了群婚制、对偶婚制的演变。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和"六礼"婚姻便基本形成。"周礼"中有关婚姻制度、伦理和礼仪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婚姻礼制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初开始,迄至今天,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中,买卖婚说与掠夺婚说一样,一直成为史学界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对后者笔者已有论路,兹对前者再作驳议,略陈管见。讹误之处,尚希望读者与方家教正。 一 据笔者所知,把我国古代以六礼为主要内容的聘娶婚说成是买卖婚之俗的较早的学者是刘师培先生。他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一书中说:“俪皮之礼,即买卖妇女之俗也。后世婚姻行纳采、纳吉、问名、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纳采、纳吉皆奠雁,而纳征则用玄纁束帛,所以沿买卖妇女之俗也。”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四川回族自元代扎根巴蜀大地以来,其婚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关于婚姻家庭的基本观点上与全国回族一致,但在婚礼仪式、做法上则有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徐海柱 《南都学坛》2007,27(2):42-43
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发展到今天,依然是遵行《礼记》中的“六礼”仪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强化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对傈僳族婚姻、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百年好合     
在从前,古人将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代富家子女结婚,一般都严格遵循六礼的步聚,而普通人家结婚则大多从简。不过如今,有这么两对新人,自创了精彩纷呈的中西合璧式的婚礼,演绎了一出花好月圆的爱情喜剧,成为猪年的红色前奏!  相似文献   

16.
佚名 《社区》2014,(35):40-40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下,华中地区的婚姻仪式繁琐,婚姻花费巨大。农民婚姻场合的支出是新家庭成立的物质基础,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抚养子女的需要,也是为了加强亲戚间的联系和经济互助。华中革命根据地简化婚姻程序,提倡节俭文明的婚礼,使乡村社会的婚姻仪式发生了一定地变化。但是,根据地改革婚姻仪式的做法也受到了传统习俗地制约。  相似文献   

18.
撒帐是我国民间婚礼中的一项传统习俗,它广泛流传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撒帐仪式选用的撒帐物、撒帐的主持人和撒帐时吟唱的撒帐歌是撒帐仪式中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的因素,对它们进行民俗学的考察,并深入分析这一仪式的社会功能,可以揭示这一看似微小的习俗能够广泛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研究影响很大。一方面 ,学术界套用恩格斯的论述 ,忽略了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序列的特殊性 ,也没能洞悉中国古代的基本婚姻制度为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 ,恩格斯的论述为研究中国古代婚姻问题———诸如实际的婚姻生活中一夫一妻远比一夫多妻普遍的根本原因 ,一夫多妻婚制的本质 ,贞节观产生的真正原因等 ,提供了思维的启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研究存在着不少误解,今重新梳理《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三礼文本,推阐礼意,略作检讨。古典婚礼在本质上根植于人之情性,故在典礼的设置中蕴含了男女平等和相互尊重两条基本原则,其所设礼节处处紧扣于此,而夫妻合体和孝顺父母又是婚礼凸显的核心观念,故成妻、成妇两项仪节成为古典婚礼之重心。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婚姻能够长久,家庭能够和睦的人性目的。关于婚龄与婚期曾滋生千古聚讼,诸说在历史上的删汰去取,同样一以礼制将回归人之情性为尚。当今的婚俗改革,正宜抉发古典婚礼的精神内核,必须充分为人之情性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