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古罗马转型时期,古罗马人的婚姻制度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过渡,同时姘合这种婚姻形态也逐渐合法化。这种婚姻形态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然而,这一社会进步的历史代价却是数百年间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被日趋瓦解,并导致了罗马从此告别了质朴和谐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研究影响很大。一方面 ,学术界套用恩格斯的论述 ,忽略了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序列的特殊性 ,也没能洞悉中国古代的基本婚姻制度为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 ,恩格斯的论述为研究中国古代婚姻问题———诸如实际的婚姻生活中一夫一妻远比一夫多妻普遍的根本原因 ,一夫多妻婚制的本质 ,贞节观产生的真正原因等 ,提供了思维的启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婚姻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空间背景,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东晋南朝婚姻礼制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吴会地区、荆襄地区是承继东汉婚姻礼制传播高潮而继续拓进的区域;建康京口地区、豫章地区则是因婚姻礼制的阶层渗透和地域拓展而跃上时代发展前列的两大地区;淮南地区是婚姻礼制由发展的先进地区而趋于缓慢的一个地区;岭南地区、闽中地区则是婚姻和制从无到有、开始萌芽传播的新地区。由此可知,东晋南朝各地区实行婚姻礼制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婚姻礼制的拓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4.
论无效婚姻     
无效婚姻制度是对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婚姻,确认其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的制度。修改后的婚姻法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这对建立健全结婚制度,加强我国婚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无效婚姻涉及到认定的事由、宣告的机关与相关注意的问题及其法律后果,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无效婚姻制度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无效婚姻制度是一项主要的婚姻法律制度 ,它作为婚姻法律制度中结婚制度的一部分 ,是保证婚姻成立要件的贯彻执行 ,促进合法婚姻建立的重要手段 ,在目前我国违法婚姻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效婚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借鉴国外婚姻立法和我国香港特区婚姻立法的经验 ,从我国国情出发 ,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效婚姻制度加以论述 ,特别是对无效婚姻请求权的时效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婚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怎么样,从历史上到解放后又如何变化,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问题。无论查阅有关土家族的典籍或亲身观察,调查访问的大量资料,都足以说明:解放前土家族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与汉族相似的封建婚姻;解放后,也和汉人相同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婚姻制受。但是,土家族在实行封建婚姻之前究竟实行何种婚制?这种婚姻又如何蜕变而来?这就必须从有关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和调查所得的大量民俗学资料,作出判明。一土家族民间文学里,保存着土家族先民们曾实行过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7.
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高稳定婚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事实婚姻制度有利于保持法律秩序与人伦秩序的契合,也有利于实现法律的实质公平正义,我国立法应有条件承认事实婚姻的效力,并重构事实婚姻制度。除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和未办理结婚登记外,事实婚姻当事人应具有结婚合意,其认定因是否举行结婚仪式而有所区别;双方共同生活持续一定时间或在共同生活期间生育子女可作为具有婚姻实质内容的标志;只要依社会一般观念,第三人足以信赖双方当事人为婚姻配偶即可认定其具有婚姻外观,而不能将"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作为绝对标准。事实婚姻应由法院予以认定,一经认定即具有全部婚姻效力。  相似文献   

9.
在"以歌定情"的土家族传统社会,女性掌握着婚姻自主权。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强行在土家族地区推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土家族女性一方面竭力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封建婚姻制度。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以接受部分汉族封建婚姻制度为妥协,坚守了土家族女性的部分婚姻自主权。土家族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意识对当今中国的女权运动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转型,农村原有的婚姻价值模式及其观念受到了激烈的冲击,充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一个全新的乡村社会婚姻模式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借助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基本方法,从婚姻观念的和谐,婚姻制度的和谐,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达成良性互动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一个宏观的农村理想婚姻观的理论构架,促进农村理想婚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周礼.地官.媒氏》所载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婚姻立法,从婚姻年龄、登记管理、促婚政策、聘礼数额、以及婚姻诉讼等五个方面对婚姻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与后世婚姻法律相比,虽然还有很多细节不够周全,但可以说从整体框架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立法的基础。其他先秦文献都无法与之相比。近二三十年来出土的简牍资料证明,《媒氏》所载基本上属于战国时期的婚姻法规。  相似文献   

12.
列举《周礼》中所见的军事法规与相关刑罚,计有军旅、田猎迟到罪,不从将命罪,干犯军阵罪,不关罪和采邑征兵不及罪五条军法条文,以及一些没有明确罪名的军事法规。提出《周礼》中的军法、军刑与当时军队"寓兵于农"的建军模式相适应,还处在习惯法的发展阶段,有着简略性、临时性的特点,但也具备了某些成文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表现为,"别贵贱,序尊卑",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经国家、定社稷,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与权力的合法性;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准绳.  相似文献   

16.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这既有道德的错位与缺位的原因,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华礼仪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德、法、礼三者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实施德、法、礼并举的教育是重建礼仪文明之举.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