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在近代历史上,重庆由川东的区域性行政中心,演变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经济中心;到抗战时期,进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以及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讨论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时期的历史。一、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重庆成为经济中心城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主要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封建社  相似文献   

2.
由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教授担任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 8月 ) ,体现了国内外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是史学界为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探索如何发挥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时代功能的成果。该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经过 3年的努力 ,先后完成了阶段性成果《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 (资料译编 )、《重庆城市研究》 (专题论集 )、《重庆 :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 (专著 )等。 1999年 ,该书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以巨大的篇幅 ,从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3.
郭志仪  石瑾 《兰州学刊》2014,(3):171-175
运用城市流强度的测定方法,计算甘肃省12座地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将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中心城市为兰州,其城市流强度值最高,是省内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二级中心城市为酒泉和庆阳,其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是省内次级辐射中心;三级中心城市为平凉、定西、陇南、天水、白银、武威、金昌、张掖和嘉峪关,城市流强度值极低,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最后,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甘肃省中心城市城市流的强化对策和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城市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新引领,中心辐射作用的发挥程度对于城市性质具有决定性,将两者统一到城市和区域发展进程中,对于构建城市区域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人民城市和中心辐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构建了人民城市与中心辐射之间"人群—功能—空间"有机统一的分析框架,指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需把握个体、群体和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放大中心辐射作用需把握功能、空间和路径三个维度,强功能、提品质是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放大中心辐射作用的关键举措。以上海主城区为例,围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放大中心辐射作用,提出了双向赋能提升核心功能硬实力和多管齐下协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全国、全省的战略目标的统率下,以大、中、小城市为不同层次的开放型的经济中心,建立起各具特色又能发挥各自优势的城市经济,优先发展成渝两市及盆中城市,把全川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新组合起来,变农业省为城乡综合发展、工农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化省,实现省委提出的“富民升位”的目标,为国家开发大西南、大西北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着眼于发展成都、重庆两个大城市,调整它们的产业结构,增加它们的辐射能力,使之成为振兴四川经济的两  相似文献   

6.
对中心城市产业及其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具备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的能力和条件 ,而中心城市发挥作用 ,实质上是通过中心城市的产业来体现。中心城市产业具有一般城市产业不具备的特征 ,即比较强的吸引和辐射功能 ,不仅对周边广阔的农村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而且对周边其他城市经济产生明显的提升作用。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的发展 ,必须凭借中心城市在区位、经济、交通、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遵循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按照合理引导、调整产业布局 ;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发挥集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 ,实现中心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吴俊 《学术月刊》2012,(5):94-100
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上海以外的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对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开始下降;(2)由于服务业依据其交易成本定位于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服务依赖性明显增强。在多中心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就是在上海提升为全球城市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的有效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与连接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尤其是上海与各个功能多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强有力的辐射服务作用强化自身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入侵,地处内陆的中国西北地区也被迫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皮毛等畜牧业产品输出的带动下,处于西北河湟谷地的兰州、西宁受益于外向型经济的影响,逐渐兴起、繁荣并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中心城市的功能日益显现。在兰州、西宁的辐射下,区域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间企业投资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网络特征及成因,可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城际联系开放性强,城市群城市网络中心—极化效应突出,这与其中心城市北京的经济特性有关。北京的经济结构是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造成其对外经济联系更多是高等级、跨区域和超越地理临近的,较难形成对腹地城市的经济辐射。且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腹地城市制造业发展趋缓,也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从而造成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的经济功能,尤其要考虑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明确三地分工关系,强化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形成更为均衡的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定区域内的城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构成城市等级体系。而城市等级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极易造成城市体系重新分化组合,有的城市衰落了,有的城市却迅速崛起。在近代四川地区,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大处而言,是重庆迅速崛起,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经济中心。从小处来说,是川东经济中心从贵州转移到万县。夔州“控二川,限五溪,扼荆楚上游”,[1]握川江水路之咽喉,是川东的交通孔道,吴蜀百货由此中转,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十…  相似文献   

13.
南京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张涵 《南京社会科学》2002,(Z1):299-303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南京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需要认真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南京的城市化发展主要途径在于提升城市功能,奠定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以城市空间优化为支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后期以来,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经济带的外向型服务业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均有很大增强,说明长江流域各城市间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业交流逐渐增多,而实物交流正在逐渐减少,城市间的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服务业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日趋活跃.从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群连绵带发展的阶段与发育程度来看,长江流域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经济带,已经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功能联系的较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上海内外贸易一体化市场体系大致成型,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市场网络。由于口岸化市场体系中心城市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质量"差异:一方面上海中心市场的辐射刺激了内地城乡的商品化,另一方面也对内地市场产生了深深的制导作用。在国内统一市场缺失的条件下,上海口岸市场体系的运作机制存在着利益"向心力"倾向,中心市场辐射蕴涵着的不平等市场关系不仅没有化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反而加深和固化了二元结构。近代上海口岸化市场辐射还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了对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水利建设,制定战时水利建设方针以统一水政、加强农村水利工程贷款、颁布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水利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等.重庆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开展,新增灌溉工程数量和灌溉面积都比战前有了飞跃.水利发电成绩显著,仅长寿桃花溪及龙溪河水电站即占四川全省容量的一半以上.面对剧增的城市人口,重庆积极进行饮水工程的扩建,并在大轰炸下努力保证输水管线的畅通.为巩固大后方,长江干支流得到了整治,从而建立起以重庆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络.水利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重庆从战前地区中心城市跻身国际化都市行列.  相似文献   

17.
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认为,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特色、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四项功能.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四方面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开埠,是四川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帝国主义列强长驱直入侵入四川的开始,同时又是四川直接对外贸易的开端。重庆开埠,对四川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重庆何时开埠,它同四川近代外贸关系如何?本文拟就所接触的资料,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战争连绵不断。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对城市的物态本体、人口、国家财政经济、商业贸易、交通、区域腹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导致城市本身及发展所必须的内外支持要素系统无法保持常态运行,停滞与衰落便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宏观地提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和空间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就业型经济,作为重庆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在全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工,以中心都市圈、多中心远程都市圈两个圈域型结构体连接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中心城市,组成"两圈三点"式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