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闪耀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蕴藉着丰富的理论贡献、深厚的人类情怀和明确的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由是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给予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上和“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志强 《东南学术》2024,(3):1-9+246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将守正创新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掌握好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守正创新而不断拓展其理论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从三条衔接紧密的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内核。一是“何以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必然性逻辑,它包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二是“何谓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守正创新中呈现的科学内涵;三是“以何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其具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5.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建设美丽中国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玉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地之一,也是践行这一重要思想的示范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探索玉树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肖倩 《南方论刊》2023,(8):21-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起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内蕴着强大的哲学逻辑和哲学意志,其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挖掘“六个必须坚持”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剖析、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用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阐述了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主体立场和社会关系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包括物质生产基础论、以人民为中心论与社会关系本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发展路径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是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方法、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方法论、思想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议题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认识、新命题、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科学回答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科学理论指引;科学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政治与政策议题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构成了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意涵的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概括阐发,也是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规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维系好和发展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必然选择。坚持“三个不动摇”与践行“六个坚持”相统一,还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和发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实践,透显着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中央守正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五位一体”的基础保障、提出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揭示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切关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导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人类文明未来样态出现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理论成果必然是有着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之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聚焦社会生态发展问题的“普照光”,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因而充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基础的实践依据、理论渊源和价值旨趣,有利于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研究,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必然会催生新时代所需要的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有机结合的产物;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深刻揭示了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了扬弃生态异化的社会制度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倡导大国责任与全球治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生态观的一部分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形势,延续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阈,为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马克思生态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在对马克思生态观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其中的“六个必须坚持”,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坚持自信自立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坚持守正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坚持系统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坚持胸怀天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性,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