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宗师,新著《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第一次把散见于各处的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系统地加以整理和阐释。以全新的角度开辟了苏轼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指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苏轼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苏轼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童年曾受学于嵋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庄子》,认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研讨会会议纪要孔令宏1997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广东省新会市召开了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儒学思想研究会主办,来自香港、广东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是会议首先...  相似文献   

3.
陈远宁 《船山学刊》1994,(2):161-173
自西汉以后,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来说,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会的历史。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还要同时研究佛道思想。否则,不能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而由于与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结构,对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更大,所以,对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佛儒两家思想既相互汲取又相互排斥关系的研究,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教义为主、兼采佛道学说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的支配之下,在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为政历练之中,苏轼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本精神的法律思想。苏轼的民本法律思想主要从以人情为本的立法论、以民生为本的执法论、以民意为本的谏议论和以人道为本的刑罚论诸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苏轼民本法律思想既有时代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超越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瑰宝,对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不仅仅实践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杜甫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净心与对淳朴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贯通了起来.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又有不同。但儒家思想自董仲舒后,虽几经浮沉,其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深刻。作者从刘勰、韩愈、章学诚3篇《原道》,探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主流思想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想虽呈多流发展之势,但多流之中却有主次之分。从总体上看,儒佛道三家为主流。因同为主流,势成鼎足,故三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不过冲突只是三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冲突的同时亦有融合。大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三者关系以冲突为主,冲突之中有融合;唐宋以后,融合成了三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是融合之中也有冲突;至明代,三者融合的发展势头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一股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这一思潮在儒佛道三家中都有明显反映,只不过各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不同而已。儒家以儒学为基础去融合佛道,道家亦着眼于自身而去融…  相似文献   

8.
高建立 《中州学刊》2006,(5):195-198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朱熹、李赞和严复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平等,批判理学籍制思想,反理学;严复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进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玉璞 《东岳论丛》2012,33(7):182-184
在唐宋时期三教融会、“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中,封建帝王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态度.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唐宋诸帝这种融合三教的态度和行为,对三教在政治、思想、学术等层面上展开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产生了极大影响,“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2.
一、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无疑是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既有源远流长的一面,又有博大庞杂的另一面。特别是它代有表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又有代表人物、代表性的思想主张,在陈陈相因中体现出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向。宋明理学由传统的儒学发展而来,是儒学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又称“新儒学”。它在继承以往“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吸取佛、道思想而构成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理学家们通过注释儒学经典,阐述理学思想,提出独特的范畴和命题,赋予了时代的内容和涵义;通…  相似文献   

13.
汉昭帝元始六年(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是就武帝以后国家政策和政治指导思想展开辩论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实质上是儒法思想的一次斗争,它使汉代中期的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主要表现为孟子思想的重新崛起。会议以前,儒法两家思想的关系是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而以融合为主;儒家思想甚至以外儒内法兼收并蓄的形式出现。会议以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则以排斥为主,更自觉地在清除法家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会议以前,荀子思想的影响在汉代儒家中居于优势,会议以后,孟子的思想则不断扩大影响,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主导。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与中国哲学思想构架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思想固然居于主导地位,但离开了道、佛两家,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儒与道是中国本土所固有,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在它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的哲学思想构架起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儒、道、佛三足鼎立或者是儒、道、佛三家互补,都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本文拟就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儒、道、佛三家的纷争与融合中来考察中国的哲学思想演变,从宏观上阐明其基本构架的巨大变化。一 中国的哲学思想,大都以先秦诸子为其渊薮。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相似文献   

15.
宋代士大夫学佛最有特色者,当推苏轼。苏轼学佛有三点为他人所不及。其一是广。苏轼学佛,渗透面最广。在政治思想上,他吸取了佛教教义;在文学创作上,他流露出浓郁的佛家气息;在社会关系上,他所交之僧友,遍于各地。其二是深。苏轼不同于那些泛泛于佛教之中,获取精神慰藉的浅薄之士,他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谙佛家瑜珈之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悟。苏轼学佛而不佞佛,最后,大觉大悟,迷途知返,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探讨苏轼与佛教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儒佛道为主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现代知识分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在近现代转型时期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思想观念中融入了现代理念,但考察其文化接受渊源,依然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思系纳羁逃跋?这可以从他们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对佛家文化的皈依与认同,对崇尚自然、沉默避世的道家文化的相通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7.
清扬 《天府新论》2001,(6):94-95
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逝世 90 0周年 ,中国苏轼学会于 2 0 0 1年 8月2 1—2 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并同时召开了中国第 1 3届苏轼学术研讨论会。此次会议由眉山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苏轼研究会联合主办 ,海内外学者 1 2 1人出席 ,大会收到论文 90篇 ,丛书一部 (1 2册 )。兹将代表们的口头发言和论文的主要观点作如下概述 :一、对苏轼生平事迹和思想的研究本届学术研讨中 ,涉及苏轼生平及思想的文章不少 ,开掘更深细一些。有代表从封建社会极为重视的君臣关系入手 ,指出苏轼在儒家君臣观念和伦理道德体系中 ,强调…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苏轼晚年在岭南的思想倾向问题,争论较多。他的主导思想究竟是儒还是道、佛?是消极出世,还是积极入世?’对个人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我想这是否存在一个问题,即关于苏轼世界观的属性以及他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问题。不论儒、释、道,它们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是为维护这个社会的封建秩序起作用的,虽然它们的装现形式不同,有的似乎积极入世,有的好象消极出世,但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性质,看不到它们的可以互相转化,就把问题片面化了。  相似文献   

19.
道与文道关系历来都是散文学的核心命题,道的变化引起文道关系的变化,文道关系的变化带来散文学的变化.苏轼之所以能在韩愈、欧阳修之后另立高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韩、欧之道有了新的发展,赋予了道以新的内涵.苏轼之道不再是纯粹的儒道,也不是儒佛道的简单叠加,而是应物、观物、寓物、游物之道或者简称为应物之道.应物之道意谓道在万物之中,人需要寓物方能体道,人在物中,但又不能有物,也不为物所有.这是一种多元的道,也是一种自我的道,快乐的道.明白了苏轼的道,也就基本明白了苏轼的散文学.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又是一个政治家。他一生积极进取 ,虽历尽坎坷 ,但始终能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原因就在于他能把儒家主体精神和佛道等各家思想精华兼容并蓄 ,以“无为”而求“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