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乘坐"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德国的国有铁路公司)的旅行者已习惯听到一种德语中掺杂大量英语词汇的奇怪语言,例如"Neue Snackboxfür Kids(为孩子们提供的新快餐饭食)"。但铁路老板们认定这种逐渐养成的德式英语太过泛滥了。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2011年,John Benjamins出版社推出了"人类认知加工"(Human Cognitive Processing)系列丛书的第27册《语法和词库中的理据》(Motivation in Grammar and the Lexicon),该书由Klaus-Uwe Panther和Günter Radden两位学者合编。全书除主编Panther和Radden合著的"前言"和"导言"之外分为两部分,共14篇论文。书末有详尽的人名索引和主题索引。现择要予以介绍、评述。  相似文献   

3.
(一) 票据是一种有价证券。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票据被广泛利用代替货币作为支付工具和流通手段。 票据是以支付一定金额为目的的特种证券,由出票人签名于其上,约定由出票人自己履行一定金额的支付义务或委托他人履行一定金额的支付义务,从而代替现金支付,起了支付工具的作用;票据还有流通工具的作用,例如持票人甲可在票据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背书),将票据及票据上的权利转让给乙,乙又可经过背书将票据转让给丙,这样票据就代替现金起着流通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是新时期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纵观两者十几年的论争,其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对概念上;一是实践和生存之争,这是美学研究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争;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争,这是审美本质之争.这两对概念在康德美学中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阐释,特别是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以及"两种实践的观点"对科学评价这场论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具体而言,超越美学是一种以"为什么"代替"怎样"、以追问代替体验、以终极关怀代替现世关怀、以许诺代替创造的美学,它只是顾及了美学家自己理论运作的快感,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大愿并无裨益.扩而言之,这是一种美化世界末日的美学,它建设的审美乌托邦像一个空洞的馅饼,像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它引诱人舍弃一切现世的幸福去追赶,但到头来往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方面,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有其理论价值的,它通过对实践的新阐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境界,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产生审美和艺术,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美学,但并不忽视人的生存处境,是对康德、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点的超越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美学在新世纪的一条突破之径.  相似文献   

5.
"以A以B"句《诗经》中共出现12例,表面看,不管"A"B"代之以何词,"以A以B"都相同,实则不然,它共有三种结构形式:以(之)A以(之)B,又A又B,带来A带来B。当"以"作介词与连词时,A与B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当"以"作动词时,A与B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6.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自觉视角看,受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影响,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系列文化不自觉的表征:公共空间强势植入、城市文化霸权、主体偏向和公共性缺失等。重建乡村公共空间需要以"内生"代替"植入",以"乡土文化"代替"城市文化",以"主体均衡"代替"主体偏向",以"公共性重建"代替"公共性缺失",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符合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是以一种比较成熟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的。因此,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如炽热情感的冷色调处理法,避免直接抒发而求曲折地对应表现;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形象的确定性;以隐喻、通感、超感、错觉、艺术变形、语言的反逻辑等诗歌技法,代替了以往诗歌中的明白晓畅的自述;以意象群的多层建构、立体化,代替了过去单线或平面式结构;以意象板块的大跨度组接和散点辐射,代替了线型连续抒情;以表现人的心理情绪和感觉的真实,代替了贴近生活的实景家事的再现;以不完整不对称的破缺美,代替  相似文献   

9.
语气(Mood)是说话人用来表示对动词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态度的一种形式。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表示说话人认为动词表达的动作或状态不是事实,或可能不是事实。换句话说,虚拟语气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臆测、希望、想象、要求、假设等。 在现代英语中,虚拟语气的用途似乎越来越小,常常被其他结构所代替。所以很多语法著作对虚拟语气都语焉不详,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及。但是,在正式的文体中,特别是在美国英语中,虚拟语气仍在经常使用,而且有些用法不能用其他形式代替。所以,正确认识虚拟语气仍然相当重要。本文拟系统地谈一谈动词虚拟语气的形式和用法,而因此也就似乎为虚拟语气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语法著作的新的体系。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在《永别了,武器》一文中,这种从"我"到"你"或到"我们"的人称转变,至少隐含以下几种含义: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 Henry)对过去思想和感情的回忆;以平民身份对军人身份的描述;对凯瑟琳·芭克莉(Catherine Barkley)的爱;对战争的愤恨。本文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隐显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模糊性与(红)颜色及其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在(红)颜色方面表现为:1)自然界的可见光的波长与强度不同表现为颜色不同,且构成一个客观的连续统,但人类对光的感知即颜色呈某些共性和无限的差异性(约一千万种颜色)或模糊性;2)用有限的语言词汇将无限的颜色或色差描述出来时,即将连续统切分为片段(例如11种基本颜色),这片段构成颜色连续统的核心成员,其它色差为边缘色;且任何一个颜色词如红色都占有这个连续统一定的跨度,包含这个跨度内所有的色差或成员,具备了概括性,其成员之间的划分同样具有模糊性;3)人类是通过对实物如火和血及植物、织物、矿物、天候甚至病症等外表的颜色性状的感知而获得对(红)颜色的认知,这是一个"以物喻色"的隐喻或类比的过程,决定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必然具有模糊性;4)将(红)颜色的性状等又一次通过"以色喻物"的类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引申意义或隐喻,使得(红)颜色具有更宽泛的模糊性,并使英汉语的红色(red)具有更宽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1986~1987在西德波恩大学果树蔬菜所进修期间参观访问了西德一些农业专科学校,如:奥斯拉布吕克(Osnabrück)高等专科学校,慕尼黑高等技术专科学校(Weihenste-phan),该仁海姆高等专科学校(Geisenheim)。对其有一些初步了解。现将所了解的西德农业专科学校情况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外国人要在德国上大学,除了必须具备相当于德国九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外,还必须通过德语入学考试。这个考试以前叫PNdS(全称为:Prüfung zum Nachweis deutscher Sprachkenntnisse für aus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公务员伦理关系正处于一种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调整和总体转型中,表现出"调整"或"转型"所特有的多元、多变与多样的状况。在这种多元、多变与多样的伦理关系现状中,又表现出了一种主导性的、主流的发展趋势,即公私分域的公务员伦理关系之建构。调查表明,这是"多"中之"一"、"变化"中之"不变"、"多元"中之"主流"。其主流趋势是:(1)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2)"新五伦"(夫妻;父母子女;上下级及同事;兄弟姐妹;朋友)及其德性的培育。对于如何建构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和谐伦理关系,建议:(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务员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2)成立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以实际的权力;(3)建立公务员定期带薪休假制度;(4)落实并正当使用政府及公务员行政自由裁量权,切实保证公共权力的实施以维护公共利益;(5)建立一种平衡上下级关系及同事关系的公务员考核制度;(6)建立公务员的个人信用档案或个人道德档案。  相似文献   

15.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代词it在句子中的功能极其繁多,它远远超出了代替句中或上文中已经出现过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等这一使用范畴。根据它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及所表示的词汇意义,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下面三种情况。 (一) it作为人称代词的使用; (二) it作为无人称代词的使用; (三) it在句子中并无具体的事物可指,它本身在句子中没有任何独立的词汇意义,它只作虚构的句子成份,it与其他词一起构成固定词组或句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哲学开始了"语言学转向".阿佩尔的观点是,这种"语言学转向"并不彻底,不能代替康德的知识学(认识论)而成为第一哲学的新范式,只有对康德先验哲学进行符号学改造,才能完成语言学转向,才能真正进行一种哲学范式的转换.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是先验哲学、解释学、实用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多重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PNdS是德文缩写,全称是Prüfungzum Nachweis deutscher Sprachkenntnisse(德语语言知识确认考试)。非德籍学生要在德国高等学府深造必须首先通过这一考试。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主要关节:亚里士多德集大成之"四因说"的源头开端(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一种数学"标准式")-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之超越及其终结(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元气大势的高潮、丧失与终结)-西方近现代的实证主义及其偏锋与倾斜(可谓西方学术抛弃形而上学之后走向纯数学/逻辑的恶果,其致命处,是把哲学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实证主义之外,则是学术脱轨的"散兵游勇",仅是表示衰落、失魂的象征。中土学术发展中主要关节:《易·系辞》、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的源头开端环节(中土学术发展中的标准式之确立)-近世以来的西化奴性环节: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口号之泛滥成灾(形成"哲学空白-古典训练阙如-以西方说辞为本"覆盖学界的可悲局面)。对照文化传统,当今的中国学术大多是"以西方说辞为本"的学术;或空口大话或奇言怪语或耸人听闻的伪学术。中西学术发展至今天,却走向各自不同的危机。挽救危机的观念与方法,只有回到"源头"处,重新开源拓流,厘清并找到学术观念发生之真机,才有新希望。西方挽救学术危机之最早的觉醒:是"回到原典(原点)"。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近世是"回到康德""回到马克思"……中国学界,则全缺乏这种"回到原典(原点)"的意识,多以独出心裁,求新求异、追赶时髦或耸人听闻来取代危机。这是一种麻木症与文过饰非,那是非常笨拙和危险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