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2.
西方古代美学遵循客观主义的范式,以对美的本质的探询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上寻求美的本质,从根本上遮蔽了美的精神属性。这种客观主义范式的美学观念在西方古代美学中经历了自然客观主义、精神客观主义和神学客观主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相似文献   
4.
风景美学是通过自然像艺术的"如画"原则来建构自己的美学法则,而生态美学则以批判风景美学的"如画"原则来立论。贾科苏·科欧以建筑景观设计的理念为"生态美学"命名,这其中孕育着景观学科的生态转向,即景观学科从LA(景观设计)转向了LE(景观生态)。从中我们发现,贾科苏的生态美学其实是其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理论提升,生态美学只不过是他的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外包装,其内核还是景观生态学。从理论渊源上来看,它是英美的"景观建筑"和欧陆的"景观生态学"为主的景观学科融合发展的产物。但其为"生态美学"命名及其原则设置而言,其生态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美学在20世纪中叶出现理论萌芽,经历了在生态伦理、生态文学、景观设计等领域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区分开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话语体系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的学科构建主要体现在处理生态学、美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具有从自然到环境再到生态的内在逻辑承接性,包含了人、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的融合。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知识自律的窠臼,并以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景观与艺术相渗透的视野成为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体的生态自然与生命自由提供知识资源。利奥波德、米克、贾克苏、高博斯特和林托特等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领域推动了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西方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诗学:一种立足于作家创作的诗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诗学作为一种立足于作家创作的诗学形态,是指创作者体现在其文学本文中的诗学意图和诗学观念。这种诗学观念并不表现为逻辑化的体系形态,而表现为活生生的创作律法,它是理性诗学的原初形态。在诗学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对本文诗学进行重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一方面服务于作家的创作,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复理性诗学的诗性。重视本文诗学的研究是走出诗学困境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康德美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达成"美是道德的象征"目标。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康德是分两步完成的,一步是从纯粹美走向依存美,这种过渡仅仅实现了依存美与实践理性的间接联系;另一步是从美的分析走向崇高的分析,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将崇高与人类的实践理性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其美学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是新时期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纵观两者十几年的论争,其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对概念上;一是实践和生存之争,这是美学研究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争;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争,这是审美本质之争.这两对概念在康德美学中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阐释,特别是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以及"两种实践的观点"对科学评价这场论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具体而言,超越美学是一种以"为什么"代替"怎样"、以追问代替体验、以终极关怀代替现世关怀、以许诺代替创造的美学,它只是顾及了美学家自己理论运作的快感,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大愿并无裨益.扩而言之,这是一种美化世界末日的美学,它建设的审美乌托邦像一个空洞的馅饼,像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它引诱人舍弃一切现世的幸福去追赶,但到头来往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方面,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有其理论价值的,它通过对实践的新阐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境界,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产生审美和艺术,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美学,但并不忽视人的生存处境,是对康德、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点的超越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美学在新世纪的一条突破之径.  相似文献   
9.
10.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从主体生理心理角度去阐述美学问题,悬搁了对于客观“美的本质”的追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经验实现的心理学方法,并开启了美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从而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现代转向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