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导致学界许多学者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确定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有无,区别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异同,探寻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重大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存在争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本质区别以及剩余价值如何分配等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新城 《中华魂》2017,(9):42-47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而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就颠覆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工作的成就时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他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6.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7.
剩余价值学说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存在双重逻辑:马克思创建剩余价值学说的历程经历了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多重转变,它既是灵活运用“历史科学”的表率,亦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使之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内容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眷注“异化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结果表现到探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源,再到揭示资产阶级剩余价值必然灭亡的“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从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审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旨归,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从研究方法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革新,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到揭露“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的剥削本质,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科学。从研究思路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从历史经验逻辑、思想理论逻辑、主题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高度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科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实现的革命与拉瓦锡“氧化说”在化学史中实现的革命具有相似的意义。但相对于“氧化说”,马克思是通过黑格尔辩证法来表述“剩余价值”的发展规律的,而相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马克思《资本论》又是从“生产一般”的抽象出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特征,又为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宁向东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只要存在简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最详尽最深刻的论证和说明,并贯穿在全部《资本论》之中,构成分析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有经济范畴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不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探索建立这一学说的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必要的。这里仅把自己学习中的几点粗浅体会谈出来,以求得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和价值增殖,但它是价值和价值增殖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所有者应获得一部分价值增殖。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不是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而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价值转移。  相似文献   

12.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 ,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 ,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 ,或扩张基础性和增生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 ,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 ,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有三个来源:一是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二是过去劳动的无偿服务,主要是前人知识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而来的价值,三是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提升了的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大部分归劳动人民所有,但也有一部分被流失、剥削和侵占;必须充分认识和坚决消灭四类腐败现象和四类剥削现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来源的最大化和分配去向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及科技革命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取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劳动价值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多元利益分配格局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虽然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但已不能直接解释许多新的经济现象。管理者的劳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有关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才能澄清人们对剩余价值范畴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学”者的根本分歧,也是正确认识社会形态转化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