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出自革命党,在民初却与立宪派、官僚势力联系密切.他曾经热衷于组党,却又迅速趋于冷漠.章太炎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零碎,不系统,二是前后矛盾.从他的言行中,人们既可以观察民初政治生活的复杂场景,也可体味政治人物在追求和实践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过程中的酸涩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田汉的辛亥革命叙事聚焦于革命语境下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这具体表现在,内容上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革命性”与“人性”在革命党人身上的矛盾统一;思想上通过描绘“残缺”现实与“完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升华出“为幸福而死”的革命哲学;艺术上围绕“人性”这一主旨完成了对民初以来革命叙事模式的突破和转换。田汉将革命党人“拉下神坛”的创作实践,代表了“五四”之后创作观念上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3.
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围绕着权力分配和民军裁撤等焦点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角色认同,并因此而发生了冲突。这些冲突的发生,首先是出于革命党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需要;其次,还与辛亥革命后会党表达不满或意见的渠道闭塞有关。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理清了辛亥革命后广东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初政党的力量状况、政治行为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进一步揭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表明,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政党成员多不具备西方政党运作所需的理性认识,而是经常表现为极端敌视或机会主义的党派意识,因而损害了正当的党派竞争。这不仅不利于本来就弱小的政党阵线的成长,反而使极权势力可籍此而逐步摧毁民初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5.
农民对近代政党与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是革命党的基本依靠力量。近代革命党只有充分发挥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正确地回应农民的利益要求,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基础。民初农民与革命党的疏离、革命党对农民整合的孱弱、革命党农民政策的失误,使革命党无法对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作出强有力的政治回应,从而造成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治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民初的政党政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兴衰的历程及自身的特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与辛亥革命引起的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民初政党政团分分合合的结果,形成了四大政党,其中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国,政党政治却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经历了民初多党竞争型政党政治、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中共执政多党参政三种模式的演变,呈现为从多极化向一极化转变、最终走向一极为主多元参与的中和格局。这种由两极走向中和的政党政治模式的转变格局,既与中国政党自身的先进性、成熟性水平紧密相关,更取决于大转型时代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演化。  相似文献   

8.
"民初政党政治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其研究从对民初政党的个体组织的考察及其深化细化,党魁与政党的关系及其政党思想,政党与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到整体上探讨民初政党政治在短暂的试行后即走向失败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10.
纵观孙中山一生政党思想的流变轨迹,与其五权宪法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在议会政党政治问题上,其立场经历了从初期的模糊暧昧到因应形势下两度认同最后又偏离排斥的"扬弃"过程。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孙中山在民初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代议民主的政党政治作为反对专制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这凸显了孙中山矢志共和、"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体制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1.
民初的政党活动史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民国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虽然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足够重视,剖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为了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组党热潮风靡一时.它们试图通过竞选,谋取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把欧美式的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中来.由于封建军阀势力总代表袁世凯的抵制和破坏,资产阶级喧嚣一时的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吹.本文拟从民国初年中国国情出发,来论证政党政治未能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两者的结合性质与方式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水平。在近、现代政党政治活动中,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其奋斗目标和执政宗旨中,必然包含对效率与公平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振武案与民初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武是辛亥武昌首义人士之一,因与黎元洪不合,被黎电请袁世凯于1912年8月15日枪杀于北京。民初试行西方式的政党政治,形成激进的国民党与相对稳健的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事发之初,对于政府的这一违法行为,两党均以参议院为阵地,提出质问书、弹劾案及查办案。虽因袁、黎为首的旧官僚对国会议员分化拉拢,加之两党人士自身的不健全,两党之间陷入激烈党争,使得弹劾案未能成立,而张振武案最终也不了了之,但国会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表现。民初国会并非毫无作用的政治摆设。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之国粹思潮是近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重建中的一种重要政治知识话语。它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其特殊表达方式,深刻地说明了近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重建过程中“应然”面相与“实然”样态的巨大差异与其间知识话语转向密切相关。然此历史镜像,过往有关清末民初之国粹思潮的研究中无论是正面肯定亦或负面否定却都未对此加以注目。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为了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组党热潮风靡一时。它们试图通过竞选,谋取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把欧美式的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中来。由于封建军阀势力总代表袁世凯的抵制和破坏,资产阶级喧嚣一时的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吹。本文拟从民国初年中国国情出发,来论证政党政治未能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一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体制上,它规定采用内阁制,根据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确定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分别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和法院行使。它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具体化,从而推动了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五一口号"是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后发布的伟大号召,这一号召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五一口号"对于确定中国政党政治格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重温"五一口号",就是提醒我们不忘政党建制初心,继续团结携手共进,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新中国六十年新闻史为基本考察对象,将政党政治与新闻党性原则联系起来,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并以政党政治的兴衰作为理解中国新闻史的一条理论路径,并由此作出相应的历史解释.文章的理论核心要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政党政治思想价值体系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文化艺术各领域,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化”向“去政治化”的转变,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在此转变过程中也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起义取得胜利不久,社会革命党发生分裂,建立起独立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但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从成立到瓦解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左派社会革命党如何产生和瓦解的过程,对于深刻理解十月革命时期的阶级关系是重要的。社会革命党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二月革命以后,社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代表”所蕴涵的制度变迁来判断,它是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必然逻辑结果;从性质上看,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从而完成了从“传统党”向“现代党”的转化。中国经济特区应在“制度创新”与“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这是深入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应有之义、总体方向和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