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小说改编和创作的《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全球热映,十年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消费,文章从小说与影片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互补和支撑、双向互动以及电影艺术特有的放大效应切入,分析两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融(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是当今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新概念,也是当今文学评论界对作家小说批评阐释的重要手段.英国女作家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互文性手法,使故事的叙述具有开放性、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通过文本细读,从小说的英雄成长历险主题和作品以戏拟的形式影射现实世界的缺陷两个方面分析该系列小说的互文手法,揭示小说的互文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时空结构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了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小说叙述时空由魔幻世界(巫师世界)和现实世界(麻瓜世界)两个层面组成,在现实与魔幻时空建立了隐喻与象征的叙述关系。在叙述方式上,从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和规则两个视角,来解构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魔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隐喻与象征相结合和的叙事方式,对疏缓现代人疲惫的心灵、重构人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是她不笑,我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边。"说这话的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说的"这些东西",正是《哈利·波特》这部现在走红全球的魔幻小说的一大摞文稿。  相似文献   

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在近几年内世界上最为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其中译本在中国国内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每本发行过百万。从文本本身和超文本的两个方面探讨其译介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当代女作家J.K.罗琳的成名作。运用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发现:哈利和伏地魔分别以善和恶的方式寻找各自的存在感,两人寻找存在感的方式是二元对立的。两人相反的命运结局表明:只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找到存在感。从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研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探讨当代人寻找存在感的主题,揭示了J.K.罗琳对当代人存在感的思考,拓宽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流行,其系列小说的翻译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结合勒菲弗尔和图里的翻译理论观点,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中译本进行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大,倾向源语规范;台湾皇冠出版社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小,倾向目的语规范。这种差异符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也符合不同赞助人的利益和不同译者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五镇的安娜》系阿诺德·贝内特的"五镇"系列小说的一部。它描述了英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五镇"的普通人的生活,体现了作者的进化论思想。这部小说虽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在中国对阿诺德·贝内特及其作品的研究近乎是空白。文章拟用进化心理学中女性和男性择偶倾向来研究《五镇的安娜》中主要人物的配偶选择,揭示阿诺德·贝内特的进化论世界观以及进化思想在该小说人物行为和情节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尔西·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获奖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两部作品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而言,这两部小说都是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不朽作品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谈《白鹿原》的魔幻色彩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治芳从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总体风格来看,《白鹿原》当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大量的非现实的、非理性的因素,具有着十分明显的神奇的、魔幻的色彩.把现实和非现实、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潜意识、真实和梦...  相似文献   

16.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WilaCather,1873-1947)于1913年写的一部小说,是她最为著名的以内布拉斯加作为背景的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引起很大的轰动,评论界对它的兴趣至今不衰。历来的评论都把《啊!拓荒者!》看作是一...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21世纪初迅速成为一大文化现象,在业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语言的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主题等方面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剖析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背后成功的推广模式对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和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作为历史上西方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从文化的角度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它复活了古代魔幻世界与巫术文化,二是它具有反现代化的文化倾向,批判了工业技术和科学发展对自然和人性的破坏,三是它表达了基督教“原罪救赎”的宗教文化信仰,倡导人们对善的追求,四是它赞颂了历史长河中对邪恶力量勇于抗争的小人物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9.
小师 《21世纪》2007,(11):32-34
前段时间,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公布了的"全球娱乐界最富有20位女性排行榜",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凭借15亿美元的资产高居榜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20.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至少不是仅仅靠声效和感官来刺激观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了,片子从德思礼一家的离去开始,演到哈利·波特降服伏地魔。年轻的魔法师(丹尼尔·雷德克利弗饰演)和伏地魔在全片高潮中的战斗预示着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