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运用这一理论对近年来颇为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行认知解读,为赏析该小说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运用这一理论对近年来颇为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行认知解读,为赏析该小说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起源于完形心理学中的形基知觉,后来主要用于研究语言结构,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接着从该理论出发,以诗歌主题及意象为焦点,以句子翻译为切入点,对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二者在翻译原诗意象及主题的传达上有何异同,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白杨礼赞》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日益显示出对人类语言独特的解释力,将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所形成的认知文体学,也已经正式成为文体学领域的新成员。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已在西方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矛盾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进行了文体和话语分析,从而验证了用该理论对文本强大的阐释力和解读汉语文本的可行性,结论同时指出了其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认知诗学的研究者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基于此理论的相关思想,分析休斯的早期作品诗歌《黑人谈河》,试图从意向凸显和主旨信息凸显两方面找出该诗歌中所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探讨诗中所体现的意境和内涵,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从而更深刻地解读诗人的创作视域,继而感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好地体会黑人作家创作出的独特美。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英语诗歌,从而验证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本文的可行性,为读者对英语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感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两个英译本中天色、脸色两大主题颜色隐喻的译法进行探讨,可凸显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进而构成主题凸显的句型,使译本达到和原作一样的篇章隐喻效果,以促进文学译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中仿词翻译,探讨了仿词句中隐含的多层图形—背景关系,提出仿词翻译的最佳翻译状态。  相似文献   

10.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哈利·波特》进行评述与解读,并力图一定程度揭示诠释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在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图形/背景在王维田园诗中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通过对王维田园诗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对王维田园诗进行透彻和深入的剖析, 从而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图形一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地用于对文本的分析中。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通过凸显文本的某些概念、结构或感官认知。广告能充分凸显其主题功能和特色。具体表现为运用各种各样的语用和修辞格有效地将受众的目光聚焦在作为广告的主题和功能上,通过图形化的表达达到攫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宣传广告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成功模拟了读者语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活动以及动态推理过程。依托其理论的图形模式对《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现象进行语用认知解读,就在于借助语言的表层结构,通过一定的语用背景的影响,更加清楚地反映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内部各具体语言行为、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的意图以及产生这种意图的动态运行机制,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即对反讽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其作品<白象似的群山>中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因在其结尾留下悬念而更吸引人,但也令读者在解读小说本身时颇有难度.首先总结<白象似的群山>的研究现状,分析相关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理想认知模式理论对分析该文学作品的适切性.依据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理论,从其中的原型理论,凸显图形背景理论,体验互动和联想激活的认知方式及男女主角的认知心理模式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试图探索一条分析文学作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被动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了阐释,认为英语被动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人们对同一认知场景的各个部分存在不同的认知凸显程度。在无施事被动句中,常式句中的施事图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使原本充当背景的受事移至句首而变为句子图形,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在有施事被动句中,受事置于句首,作为背景而成为认知参照点,而原施事图形被移到了句末,成为句末的信息焦点即图形,从而获得了最佳突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认知诗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以视点为代表的图式理论,分析它们对文学阅读的影响,并指出认知诗学分析法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图形一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从日常生活中,诸如成语式谐音广告、汉语诗词、标语、习语、短信息等汉语的语言形式和现象的角度出发,以图形一背景理论为基础,对其产生的逆反化现象进行认知方面的简要探讨和分析,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对汉语文字魅力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对图形-背景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视角.  相似文献   

19.
虽然针对英语倒装句的研究较多,但传统的研究多是从语用,句法,语篇的角度进行的。为此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通过了解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来探讨该理论在英语倒装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汉英句法结构不同,汉语多用并列结构,英语多用从属结构,这个差异导致汉译英时须将汉语的并列结构转化成英语的从属结构,这就涉及到汉语并列结构中谁主谁从的问题,图形-背景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定义特征、动态性、依赖性、突显性四个方面探讨汉语古诗语句图形和背景的区分问题.在区分原文中图形和背景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译文中用适当的句法结构体现出来:图形用主谓结构或主句表达,背景用从句或短语形式表达.综合这两个方面,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汉语古诗英译的本质问题可以归结为:原文中何为图形,何为背景;译文中图形和背景何以体现.本文旨在为汉语古诗英译时译文的句法建构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