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蕴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其宗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关怀的基础上。它以“仁”学作为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需更加关注对人心性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如果注重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先哲倡导"中庸"思想的目的,在于寻找适中、适度的行为规范。中庸既是认知、思维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人文观念、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中庸的理论致思为的是和谐,即调和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以造成生命运行中的和谐状态。传统文化之所以看重"和",是因为"和"对于社会稳定和生命绵延有长期效应。先哲在讨论中庸时,还引进了"权变"思想,对中庸之道起到修正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乐爱国 《社会科学》2015,(2):127-134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唐君毅则用"形上之先"加以诠释。对于朱熹讲"性即理",冯友兰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唐君毅则把二者调和起来。对于朱陆异同,冯友兰强调"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把朱陆分属理学与心学两派而对立起来;唐君毅则认为朱熹讲"性即理"与"心即理"并行不悖,朱陆的差异在于工夫论上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以及相应的一套涵养主敬之工夫,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贯通。这些诸多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朱熹"理"的不同诠释:冯友兰较多地关注"存在之理",而唐君毅则从人心之"当然之理"入手。  相似文献   

6.
医学人文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如果注重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医科院校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和造就新时代的良医注入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9.
李占科 《理论界》2020,(4):73-79
唐君毅的宗教观是一种人文主义形态的宗教观,而并非是传统宗教观中神本主义的宗教形态。人并非是依神或者先知的启示而获得宗教信念的,而是从人之安身立命、获得"终极关怀"层面来谈宗教精神的。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人的宗教意识,而宗教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人之现实生命之自身,其基础是人的良知,外在超越之神性必然要回到内在超越之人性本身。这也是唐君毅体认、赞扬儒学宗教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11.
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文认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鲜明特征。其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曩终目的则是为了创造新的服饰文化。宋志明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儒家重道德、求进取、讲现实的特色,同道家尊自然、重生命、求自由的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陵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十分宽泛,含摄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快乐的追求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的理想境界。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芙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罗安宪认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堆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和"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的这一种理论价值,时至今天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认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鲜明特征。其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曩终目的则是为了创造新的服饰文化。宋志明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儒家重道德、求进取、讲现实的特色,同道家尊自然、重生命、求自由的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陵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十分宽泛,含摄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快乐的追求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的理想境界。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芙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罗安宪认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堆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和"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的这一种理论价值,时至今天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立文认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鲜明特征。其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曩终目的则是为了创造新的服饰文化。宋志明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儒家重道德、求进取、讲现实的特色,同道家尊自然、重生命、求自由的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陵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十分宽泛,含摄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快乐的追求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的理想境界。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芙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罗安宪认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堆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和"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的这一种理论价值,时至今天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常青 《理论界》2013,(4):190-192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外语教育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文分析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指出翻译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并针对翻译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提出翻译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出发,充分挖掘翻译素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为儒家传统面向现代化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先生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从当下生命的真实感受出发研究哲学,对哲学特质、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作出较为细致与系统的思考,指出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立人极”以成就生命的真实存在,与一般人对哲学的论述有着鲜明的不同。唐君毅对哲学的看法有感于时代境遇,他对哲学的认识对当下生命主体有着不可忽视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今日,是人文精神大放异彩的时代,弘扬人文精神已是人们的共识。图书馆作为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精神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的重要载体,它的人文精神是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建社会和谐,图书馆与读者间的和谐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宗旨。其特征是在弘扬人文精神中体现出无私奉献和对读者奉献真诚的爱心,热情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韵文绵绵三千年,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浓郁的悲悯情怀;民胞物与的人生态度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崇尚高尚的人格。它涵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代表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应该从古老的中国东方文化中吸收智慧和养料,从精神价值的深度去开掘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蕴涵,对世界人文精神的重建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