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略论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在刑事司法上体现为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中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与沉默权这对可以相互应证的法律原则作了硬性分离.我们需要从诉讼机制上落实沉默权规划,确立保障制度及程序,并采取一定方法克服沉默权的弊病.  相似文献   

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据体系,证明了此原则之关键并非在于是否确立,而在于如何在事实发现与权利保障的权衡中准确界定其适用范围。由于我国立法中还尚未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本文认为确立此原则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的当然选择。当前我们的课题是正确定位“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并建立保障机制以防止该原则趋于形同虚设之势。  相似文献   

3.
叶扬 《社会科学家》2013,(1):118-122
口供,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重要证据之一存在于刑事诉讼过程中.非法获取的口供作为合法证据存在于古代的法律之中,至今影响着我国的司法审判,也导致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非法获取口供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借鉴了联合国和国外关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相关规定,在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刑诉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中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同时对零口供案件的认定增加了难度.人民法院在审查此类案件中,对证据的审查、证据链的证明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此案件,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身检查作为一种法定侦查手段,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直接针对人的身体实施,如果适用不当,会对被检查人的权利如身体不受侵犯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宪法基本权利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人身检查及其强制采样行为往往是为了获取司法鉴定的检材样本,或为分析之用,或为比对之用,依此鉴定实验得出一定的结果,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或推定特定的事实及过程,这是否就是强迫受检查人为一定之供述,而违反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之特权?厘清这一问题对解决实践中在遭受人身检查时能否主张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司法实践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却一直屡禁不绝的刑讯逼供和变相刑讯逼供现象,新刑诉法在第五章证据部分明确了“不能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已有罪”的规定,这是国际人权公约中“不能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的中国化表述.然而,目前法制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归罪的故事和画面,难以排除受众对其行为是否为自愿的合理怀疑,与基本的法治精神不符.为此,本文旨在以新刑诉法“不能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之规定的法理基础与价值剖析为切入点,探讨新刑诉法出台及实施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电视节目制作媒体如何结合新法,充分发挥积极功效,遏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50条按照2011年8月24日《修正案(草案)》第14条的表述,确立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这一规定不是要落实国际公约中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而是为了遏制刑讯逼供而对办案人员依法收集证据作出的一项原则性要求,是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延续,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非权利”观念的必然反映.这一规定的运行要立足于我国现实的社会转型,虽不能完全排斥按照权利保障的逻辑由被追诉人直接主张,但更要靠办案人员利弊权衡下的主动落实.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the Yogachara Buddhism)都以心识的结构为观察对象,因此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哲学.佛教唯识学比西方哲学更早在心识结构中把握到了"自证分"(svasamvittibhaga)的存在与活动,尽管前者并未像后者那样赋予自证分在心识中之意义与作用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现象学的背景下,可以从横向的(静态的)和纵向的(发生的)两个方面探讨佛教唯识学四分说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横向考察是指对心识的"三分"结构中的自证分的分析.纵向考察是指对贯穿在"八识"(the eight kinds of consciousness)中的自证分的分析.这些考察最后导向对自证分在佛教中的主要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与诉讼公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普遍关注的一个由被告方享有的"不说话"权利.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此仍无相关规定内容.本文作者从沉默权的内涵,其不被承认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沉默权对实现无罪推定原则,对抑制和消除刑讯逼供,对实现抗辩式诉讼改革模式的积极作用,并从中阐明了沉默权与诉讼公正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无罪推定原则渗透下侦查程序之架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关注与重视基本上停留在审判程序上 ,对于审前程序 ,尤其是侦察程序中该原则的意义、价值的贯彻则相对忽视了。无罪推定原则体现的司法的主体理念确立了嫌疑人在侦察程序中的主体地位 ,嫌疑人不承担有关犯罪的任何证明责任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涵义的当然延伸和保障。依据该原则 ,侦查行为必须遵循任意侦察为主 ,强制侦查为辅原则 ,强制性适度原则。在具体制度设计上 ,应将无罪推定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明确证明责任的分配 ,修正对强制措施性质的认识 ,扩大律师辩护权 ,在侦察程序中引入司法审查机制 ,完善错拘错捕的赔偿制度 ,营造无罪推定原则适用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刑法中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与俄罗斯刑法典中的"毁坏土地罪"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两罪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两国有关土地方面的刑事法制取长补短,互以借鉴.本文拟对两罪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神话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品格的一组重要概述.但长期以来,对这一组文化品格的形成,缺乏"发生学"的研究.透过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叙事,可以发现,中国神话饱含着"乐感文化"的因子,而希腊神话则演绎着"罪感文化"的主题."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因子滋生于人与自然抗争的集体体验,其深层成因,可以追溯至中希两族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12.
黄维智 《社会科学》2007,(3):92-100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决定和指导着刑事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是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根据。无罪推定原则确立和强化了证据裁判原则,同时可以克服刑事诉讼中的“真伪不明”,即指导法官在“未能形成确信心证时”应当如何判决的裁判法则。无罪推定原则一方面要求作为国家刑事追诉机关的检察机关,一旦向法院提出了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要求和主张,它就有义务向法院证明被告人有罪这一结论的成立。另一方面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被告疑点形成责任的性质是其辩护权的行使,被告疑点形成责任的范围仅限于有利于己证据的提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有利于被告原则源于无罪推定原则,同时又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化和细化,可以使无罪推定原则得以实现,使证明责任得以有规律和始终如一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杨志平 《学术论坛》2007,30(8):116-121
"横云断山"与"山断云连"是古代小说评点经常出现的两个技法术语,它们相对而立、相辅而成,其间微妙关系既不能作为两种独立的技法加以看待,又不能完全抹煞其间界限,必须加以细致审视.作为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中转换与勾连的一对技法,这两个术语也有着与其他类似技法所不具有的独特性.这两种技法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形成的独特性皆与古人意象批评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我们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论文篇名当中涉及"元"字学科术语的共有285个.我们将这285个术语归结为两种结构模式,分别是"X+元"模式和"元+X"模式."X+元"模式的术语有138个,"元+X模式的术语有147个.我们对这些所有术语中的"元"字的语义和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知关于"元"字的新应用是随着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而异军突起的.  相似文献   

15.
谷青 《北方论丛》2015,(3):26-30
"疏密" 与 "虚实" 是宋词章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两者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 "疏密" 与 "虚实" 的美学内涵存在着差异. 具体而言, 宋词章法的 "疏密" 范畴主要有三层内涵: 词意显隐, 忽离忽合; 浓句淡语, 互相调剂; 郁结宕逸, 松紧相谐. 而章法的"虚实" 则主要体现在前实后虚, 由实生虚以及前虚后实, 虚提实证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结合不同的语境对 "疏密" 与 "虚实" 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谦抑理念源自刑法谦抑理念,是人类谦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谦抑理念的克制、妥协、协商等精神内涵对于预防刑事错案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刑事诉讼环境,有利于保护被追诉者的诉讼权利,能够保护每一个公民受到公正的刑事追诉,是世界刑事诉讼的潮流所需,并被实践证明是减少错案的有效手段。在刑事诉讼谦抑理念的指引下预防刑事错案,须确立刑事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并要限制和适度地适用强制措施手段,提高起诉标准。  相似文献   

17.
再论"口供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口供的特殊证明作用是任何其他证据形式无法取代的,决定其永远将是证据的中心之一.为了克服口供的缺陷,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构建 "证据多元中心"势在必行.构建 "证据多元中心" 需要司法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和技术上的支持,因此从"口供一元中心"到"证据多元中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供述,注重口供补强的同时建立鼓励供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强迫他人吸毒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近20年,在这期间,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仍然有相当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对"强迫"的理解、强迫他人吸毒罪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界限、因强迫他人吸毒而导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行为如何认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活跃的批评术语,"文学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文学的自足性,与"纯文学"具有同构关系。进入90年代,"文学性"存在四重含义:一、文学的属性;二、"旁逸的文学性";三、"残余的文学性";四、文学审美特点。"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本身并不具有严密性,其多重内涵出现的原因是:文学学科寻求独立性的理论"预演"与文学批评实践针对文学新现象开放"命名"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20.
"两艾"人员犯罪之羁押与监管的可行性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保护"原则是对涉罪的"两艾"人员实施有效羁押与监管的可行性的品质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保障与理念支持等诸多条件是可行性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有效羁押与监管涉罪"两艾"人员的可行性条件并非完全成熟.当可行性条件充分具备之日,亦是有关部门走出困境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