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4.
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是鲁迅思想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含义非常广泛.但通常是指封建主义统治下所形成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农民落后、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探讨.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等作品中,凝聚了他多年来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深沉的思考与探索.当我们回顾十年来新时期文学成就时,惊喜地发现:鲁迅的与现实主义紧密相连的启蒙主义精神在某些作家创作中的"回归",他们在创作动因,审美感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不断探索的一个万古常新的课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与人生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体系。鲁迅是时代的前驱者。他走过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的光荣道路。探讨鲁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从他的前期思想说起。 鲁迅曾对友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包含在《野草》里面了。只要我们细心阅读这部散文诗集,便不难看出:其中不仅反映着鲁迅心理深层结构的复杂性,而且通过诗的语言与意境体现出他的人生哲学。也可以说:鲁迅在《野草》里创造了一种哲理诗境,借以探索与解答人生之谜。此外,《呐喊》、《彷徨》以及许多杂文、书信中也同样表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鲁迅的人生哲学究竟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的呢? 照周作人的说法:“鲁迅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上面,又加上亲自从社会里得出来的经验,结果便造成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着那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个人吧。”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转入了一个整合、深化期。 2 0 0 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 12 0周年而推出的《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突破盲点》等著作较具代表性 ;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改造国民性”问题 ;对于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持续不衰的话题 ;在更大量的有关各种文体的研究成果中 ,《〈狂人日记〉重探》、《〈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等都有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8):127-131
《科学史教篇》是鲁迅早年思想的代表性文本,其科学史叙事不同于对科学启蒙的单向呼应,而是充满内在的对话性。鲁迅在交织着近代启蒙精神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下,通过构筑科学演进中的人学视野,将科学进退与人性发展做出关联性思考,强调克服直线进化模式的历史观、开掘科学史上的人性之光、追求科学理性与感性生命相互催生的人学理想。重读《科学史教篇》亦是重释中国现代启蒙传统丰富性的具体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客观性"与"整体性"是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试图推进《野草》研究的突破点。汪卫东对《野草》整体性的论述,基于对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的发现。在该书的第一章"1923年的鲁迅"中,通过对鲁迅日记、文本和生平细节的翔实考察尤其是对其心路历程的深入梳理,汪卫东揭示了1923年的沉默对于鲁迅的意义,将其视为"第二次绝望"的标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涉及到对于鲁迅生平与思想的重新划分与评价。汪卫东认为:"《彷徨》和《野草》既标志着他打破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谁也不否认、鲁迅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灿的艺术明珠,但谁也得承认,它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是最为幽昧难识的。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上对其基调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流露了鲁迅的虚无感和阴冷心境最历害的,莫如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说“《野草》在创作构思上,基本上后于《彷徨》,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鲁迅作品研究大都集中在《呐喊》《彷徨》 ,有关《故乡》论述是一个热点 ,严家炎对之作了理论提升。《故事新编》研究侧重在创作历程及文类研究。《野草》研究大都仍在探讨哲学意味。杂文研究钱理群、李林荣颇多创获。思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国民性、立人思想、文化传统、文艺思潮、文学启蒙、生命哲学、当下意义及现实可能等的解读 ,分别以杨联芬、俞兆平、郭预衡、支克坚、葛红兵、阎真、高远东的文章为代表。史料研究大多围绕鲁迅死因所引起的争论 ,佚文研究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当属鲁迅致杨之华信的披露和发表。鲁迅与翻译、学术、美术、医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亟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更有深厚的思想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评论界总是过高地强调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而忽略了它的思想价值,或者说用过高的政治性遮蔽了思想性、文学性.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通过鲁迅的小说从民众、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多个层面上分析,以及对《祝福》《孔乙己》和《药》等三篇代表性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互补性审视,从国民性的表现与思考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作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其间始终纠缠着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惶惑、忧虑与探索,自我濒临死亡和绝望时的惶怵与奋然。《野草》以感性的、多少又有些晦涩的一组各自成篇的散文诗,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野草》绝不仅仅是一组反映鲁迅内心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16.
"任个人而排众数"和"掊物质而张灵明"是鲁迅关于国民性改造的两个基本命题。前者以现代意识为价值取向,确立了思想启蒙的主题;后者以回归人性原点为取向,确立了道德教赎的主题。在两大主题之上,相应地形成鲁迅文化选择的"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而思想的前沿和道德的原点正构成了鲁迅"立人"的完整思路和理想境界,从而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变革确立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鲁迅所倡导的国民性思想内容,是通过不同视角下国民性的含义、鲁迅"国民性"概念中的"国民"构成、鲁迅国民性思想类型概说和细说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形象加以改造、树立"诚"与"爱"之人等内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以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可能是由嘉纳和杨度的讨论所引发的。于清末留日的鲁迅,与杨度等人虽因学科不同而班次相违,但在入学当初,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六个多月,彼此互有往来,鲁迅对嘉纳与杨度的讨论不会一无所知。在鲁迅托友人带给周作人的衣箱中,还有两本《新民丛报》,亦可作为住证。且鲁迅和许寿裳谈到国民性是在嘉纳和杨度讨论之后。最主要的是,两组讨论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相接点。  相似文献   

19.
《野草》的狂欢化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方法论上为《野草》研究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狂欢化思维具有的颠覆性、双重性和开放性特征,在《野草》中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野草》由对权威、英雄的降格获致了解构的狂欢,在否定性与肯定性、荒谬与反荒谬的不同意识、思想的对峙和共存中,突现了主体意识的分裂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较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坚信人可以借助思想的解放获得现世的自由,而鲁迅的自由则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内在超越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论述最为醒目。郜元宝、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乐黛云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姜振昌的杂文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国民性、启蒙主义、精神特质、哲学内蕴、科学理性、文艺思潮、知识分子、越文化、当代性等的解读,其中李新宇、李春林、魏韶华、朱德发、支克坚、孙郁、姜振昌等的文章(专著)尤其值得注意。传记研究中,林辰《鲁迅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鲁迅图传》等则体现出通俗性、普及性诉求,孔海珠《痛别鲁迅》关注鲁迅晚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鲁迅与翻译、学术、美术、期刊、医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仍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