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1世纪的红学走向,是要在明确红学研究的共同旨归,把《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推向新的时代高度,实现对《红楼梦》的超越与升华的前提下,着重于现念的转变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以现代观念重新审视红学,做出契合现代人观念、沟通现代人心灵的新探索,由脱离本体的孤立"红外线"热闹纷争中,回归本体,着力于文本意义的诠释,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情况,特别要联系当代文学的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进行比较对照。激活当前文学创作,实现对《红楼梦》的继承发扬、超越升华,即便是考证、索隐也要以现代思维方式关注红学的共同旨归,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红学的共同旨归从本体意义的诠释中寻求新的突破点,寻求新的发现,形成多种研究视域、多种研究方法的交流互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学术研讨会纪要在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西北大学教授赵俊贤任主编,西安联合大学教授王仲生任副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颇具个性色彩的学术著作。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学史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蒙以多重身份出现在“红学”舞台之上,成为一颗“红学”新星.中国古典中庸哲学和西方唯物辩证哲学组成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王蒙“红学”的始终,对其红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王蒙哲学思想的两种组成、王蒙哲学思想在《红楼梦》研究的具体体现、王蒙《红楼梦》研究对红学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对王蒙红学研究的方法形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续作的态度、对《红楼梦》整体的评价等几个部分中哲学思想的论探,可更好的体会王蒙的红学研究,感受其价值,也可借此为红学的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研究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肇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发轫。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光云影。建国初期对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一场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不但对其后红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品格的影响皆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3日至5日,由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教育学院共同主办,河南教育学院承办的“‘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2005年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红楼梦学会自2004年10月扬州换届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也是包括冯其庸、李希凡、蔡义江和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内的老中青三代红学家首次会聚中原,纵论“红楼”事。一开幕式上,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和“四大发明”、唐诗宋词一样的文化奇迹。这次在河南召开的《红楼梦》学…  相似文献   

7.
郭豫适新时期的红学观点和红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郭豫适文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之中,学术史与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是郭豫适《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其中,红学史方面的新成果是郭豫适新时期之前基本成稿的《红楼梦小史稿》和《红楼梦小史稿续编》的学术延伸,而郭豫适对《红楼梦》研究方法的集中关注,尤其对半个世纪来海内外新旧索隐派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的详尽评析和批判,则力图正本清源、廓清迷雾。郭豫适关于学术史与方法论方面的学术实践已然对新时期红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清华教授 ,男 ,1963年生于山东省博兴县 ,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8年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 0 0 0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学术讲学金 ,于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客座执教海德堡大学。张清华教授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起步于 90年代初 ,迄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相似文献   

9.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编撰的经验及科学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具有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教科书和研究专著。它以现代性为选取史料、描述历史和理论阐述的基本价值参照,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在史料的发掘、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论观点的创新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尽管由于编写者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使其作为本、专科学生的教材而显得偏难或不适用,但其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把握和丰厚的学术原创性带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评点自脂砚斋以来一直是受到《红楼梦》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当代《红楼梦》评点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等"四家评","四家评"正广为流传,并受到《红楼梦》读者的喜爱。"四家评"不仅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小说评点尤其是《红楼梦》评点理论品格的自我提升,并且有益于当代文艺鉴赏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当代作家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薰染,致使当代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不屑一顾,也对中国文学中的叙事精神普遍淡漠甚至拒绝,最后导致价值缺失,精神漂泊。本文认为,只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学的大传统,才能找到失去的文化自信和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诸多制约因素中,教材建设的滞后和精品教材的匮乏是我们长期以来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就目前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留学生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组织、研究视阈、形式设计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注重感性消费的今天,人们消费与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依然很高,只不过已从过去的敬畏转为现在的调侃而已。尽管如此,文学经典与感性化的消费观之间仍存在着隔膜。实用主义的阅读与消费观或许是消除隔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献遗产。在学术发展的新形势下,这一传统领域的研究,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为了承续优秀传统文化,开拓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服务于当代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之刍议:首先是承续传统修养,重视文献学基础,强调原典阅读,强化文学的教育功能;其次,关注"非主流"文学,努力再现古代文学的完整面貌,开拓更为广阔的、多层次的研究领域;复次,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注入时代性,充分利用当代提供的各种条件来补充新材料,改变固守文本形态的文学研究方法,打通各学科的界限,建立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框架,并在正确的注疏和阐释古典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当下性和现代性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新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学作品与大众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们阅读、欣赏、品评的主流内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经典文学作品遭迂的危机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学术研讨和争鸣,力图唤醒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应有的重视和认知;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对经典文学作品认定标准的梳理,提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认定的六条标准,并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辩证分析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品格特征及不足;指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世智慧和厚重民族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绽放的智慧光芒吸引人们重新回归经典。  相似文献   

16.
郑全和"不能适当使用文言"的观点有失偏颇.历史上曾为剥削阶级所使用并被进步思想家批判过的文言文,在现今民众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不会成为开发民智的障碍,而可以成为广大劳动群众濡染民族历史文化、开展交流交际的工具和陶情冶性的文化快餐;文言文写作也能创新,并不违反规范;在今天仍可承载发展民族文化文学的重任.因此,应该为文言文在文化文学领域讨回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不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而且是国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文选学发展脉络,回顾了中国古代《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并删繁就简地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虽然中国早期新闻曾经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但是,当新闻学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而日臻完善时,又反过来对中国近代文学叙事方法产生了影响。其显著特点就是中国近代小说家对记者角色的自觉认同和记者式新闻叙事方式的积极采用。当然,这些影响也不免带有一些负面作用,那就是降低了近代文学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由于主体前理解的差异,究竟哪些文本进入经典序列,往往争论不休。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等。当下社会,图象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的现代批评意识和观念,他所运用的现代批评原则和方法,都成了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开展中国文学研究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