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阿兰·巴迪欧认为政治是一种生产真理的程序,但与科学、艺术和爱这三种"贵族的"真理程序不同,政治属于"集体的"或公众化的真理程序。巴迪欧的政治观建立在他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他的事件哲学又与现代数学中的集合理论密切相连,故而本文首先立足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情境和事件等核心概念引出政治事件,然后对政治事件生产真理的程序进行分析,着重阐明了巴迪欧所提出的构成生产真理的政治事件的三个条件,即集体的、普遍的,最终生成平等与同一。作为生产真理的政治程序,它具备三种无穷大,即情境(政治情境)的无穷大,情境状态(国家)的无穷大,以及针对情境与情境状态之间差距的规定的无穷大。这三项最终在政治事件中归为1,它指代同一与平等,用数学表达式,即"σ,ε,π,π(ε),π(π(ε))■1"。  相似文献   

2.
张文喜 《学术研究》2004,1(5):50-55
修辞 ,在古典意义上 ,一般是指公共话语和文学话语的微妙特点 ,修辞活动的目的就是去规劝或说服听 (读 )者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将真理与意见之间对峙起来 ,就是试图用逻辑规则去揭开和穿透修辞外壳 ,把世界模糊化到纯粹现成东西的齐一性中。以海德格尔、德里达为代表的当代哲学和其他传统哲学的关系 ,可以说是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当代哲学意义上的修辞已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 ,而是将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视为可能是修辞性的。海德格尔将语言本体论化 ,实际上是在攻击用逻辑、语法压制修辞的整个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3.
巴迪欧提出的数学本体论关注到未来元宇宙空间背后最重要的算法结构,这为我们探寻元宇宙空间建设的本体论与行动哲学问题提供了启示。巴迪欧通过综合德里达和德勒兹的思想,把“事件”看成一种内涵的“外溢”,即一种断裂性的统一,或基于“一”的“多”。元宇宙空间是以物理空间的例外状态而出现的,因此元宇宙空间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事件”。在元宇宙空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一些数字习惯的形成或数字意识的自觉往往与关键事件密切相关。巴迪欧所主张的元政治学,体现的是主体在事件中发现真理和建构真理的过程。因此,未来元宇宙空间的构建同样需要引入元政治学。在积极数字事件和消极数字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主体忠实于事件及其所定义的真理,能为元宇宙空间的形成提供真实可循的真正努力。巴迪欧关于共产主义假设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思考元宇宙空间发展过程中正在加剧的贫富分化和政治极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5.
哲学以探讨真理为己任。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占据主流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一真理观受到了马克思、尼采和实用主义者等的质疑和挑战,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一种新的真理观。陈嘉映在继承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思想内容,提出了一种中国式表达,即真理就是讲道理。  相似文献   

6.
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站在事件哲学的基础上,将电影看作最普遍的、能够生产真理、帮助实现革命主体构建的艺术形式。他认为,主体问题是电影和哲学中的主要问题。在其哲学理论中,他将主体划分为愚昧主体、消极主体和忠实主体,其目的是探究革命主体如何生成的问题,而电影可以更加感性和具象化地探索这一生成的可能性。影片《满江红》中的“孙均”一角正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了消极主体向忠实于事件的革命主体的转变。其角色背后更是蕴含了世界逻辑的转向——从必然性本体论到偶然性本体论。这种本质性的呈现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电影艺术承载了能够生产真理的想象力,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能展现这种能力。在巴迪欧看来,只有那些蕴含哲学情境的影片才能成为生产真理的电影艺术,并成为帮助我们构建革命主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的角度对辩证法进行读解可以看到 :在古代柏拉图那里 ,辩证法是通过揭示矛盾来达到理念的过渡以获得真理的哲学思维方法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辩证法是或然逻辑 ;在斯多葛派那里 ,辩证法被视为论辩的逻辑。近代康德把辩证法视为幻相逻辑 ,而与人的先天理性法则相关 ,从而使辩证法获得客观的意义。黑格尔极大地拓展了辩证法的范围 ,赋予辩证法以新的涵义 ,使辩证法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等熔为一炉。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 ,颠倒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创建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在后哲学文化时代,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终极真理遭到普遍质疑,传统的文学真实观也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瓦解.文学真实/真理的拯救之路是告别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走上以阐述存在意义为己任的存在论哲学的通途.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个层面可以为文学真实的生存之真、交往之真、存在之真找到本体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史所作的梳理,为人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来研究的。他的真理观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一、真理与人生海德格尔不是在传统的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真理,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传统认识论上真理的可能性的根据和条件。换句话说,他要探讨真理的源泉。他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出发点,把真理问题作为存在问题来研究。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不是认识论和判断理论上的课题,而属于基础存在论范围内的问题。在他看来,真理同存在密切联系,是源始地与存在为伍的。可见,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高度来研究真理问题。他认为,真理就是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尔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化。造成海德格尔如此解读柏拉图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文本的误读。结论是,尽管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哲学斥责为柏拉图主义,但实际上海德格尔比他本人所想的要更接近柏拉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概念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对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 :海德格尔之失在于不重视“社会存在”的概念 ,没有沿着“共在”的思路作纵深的思考 ,也没有把先天的“基础本体论”与后天的经验世界准确地贯通起来 ;卢卡奇之失在于把自然本体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 ,从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古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自然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社会存在 ,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则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 ;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 ,确切地说 ,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李芳 《北方论丛》2015,(5):121-124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很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借由理性发现的一个自然方案,与习俗性的事物无关,且知识作为一般性的真理,无涉经验性的事物;柏拉图的正义城邦也只是一个纯然的理想城邦。然而,从理想国的四个维度:自然、理性、知识、正义上来看,习俗始终循着柏拉图的脚步。由此整理出的习俗观点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表现说明了柏拉图并不是全然的否定习俗。"理想"一词不是柏拉图的术语。虽然古典政治哲学依"自然"而论,但以柏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怀绝不会因为对自然本性的理想追求而减弱。  相似文献   

18.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19.
走出后现代哲学的语言迷宫○刘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思想界、哲学界出现了一股所谓的后现代思潮,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哲学向来以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自傲,常常以真理占有者和人类思想的大法官而自居,傲然凌...  相似文献   

20.
近代科学理性承袭了古代哲学"逻各斯"理性的本质精神,然而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古代哲学"逻各斯"理性主要体现为内在确证、质的规定和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逻辑演绎;而近代科学理性则表现为外在确证、量的规定和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逻辑推演。这种差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一致的基础,它不仅导致近代哲学研究从古代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也促使了经验主义、逻辑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兴起,最终引起哲学理性的变化,导致"努斯"理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