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穰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自叙》),是研究道教史的宝贵资料。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者自谓“属儒家”(《抱朴子·自叙》),而《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书多归之于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与内篇同归于道家,理由是“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近世学者多认为外篇是“内神仙而外儒术”,即儒家其表,道家其里。《抱朴子·外篇》历来不大为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因此,人们在研究《抱朴子》时,自然更注意反映作者主要倾向的内篇;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抱朴子·外篇》议  相似文献   

2.
葛洪是中国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道教徒,是神仙道教在理论上和仪式上的奠基人。他在祖国的宗教史、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和医学、药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七十卷,分《内篇》与《外篇》。在《内篇》中,葛洪大谈其“道”,并自称“属道家”。的确,葛洪确是承袭了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姓、名、字、号是一门学问。由“名”之字义引出的“字”(如岳飞字鹏举)都是既定的,即是父母给定的,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作为人名之外的“号”则是另起的或后起的,是自称的或自号的,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弘景自称“华阳隐居”,并由此在人间著述书札以“号”代名。怀着这种常识,在重读《明儒学案》之余,发现这种起自于晋宋时期的自“号”风气(见《日知录》卷二十三《自称字》),在明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致使黄宗表在编《明儒学案》目录时往往将“号”置“名”前,出现的称呼竟然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葛洪不仅是一位神仙思想的狂热信徒 ,还有相当深厚的儒学素养。葛洪生于公元 2 83年 (晋武帝太康四年 ) ,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 (今江苏句容 )。葛洪祖辈累世为官 ,祖父为吴国大鸿胪 ,父历任吴会稽太守和晋邵陵太守。十三岁时 ,其父在任职中去世 ,这给他家庭的经济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葛洪十六岁始读《孝经》《论语》《易经》《诗经》 ,吸收了儒学素养。后来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从仙家郑隐学道。不久 ,张昌起兵江南 ,晋王朝“平叛”后 ,葛洪因军功被授予伏波将军的称号。后葛洪为阅览过去未曾接触的典籍而启程前往洛阳 ,因故…  相似文献   

5.
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著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著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  相似文献   

6.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8.
葛洪(284~364年),著名的政论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著述甚多,流传至今的有:《抱扑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抱扑子》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更确切些说,属道教神仙家或神仙道家。神仙说的出现,远在战国,而神仙道理论体系的确立则是由葛洪完成的。葛洪创立神仙道的核心是炼丹服食而成神仙。神仙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葛洪思想对《桃花源记》的影响陈立旭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他在魏晋社会动荡时期写下了被称之为魏晋神仙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朴子内外篇》。此书所反映的葛洪思想,对后世士大夫的观念有很大影响。陶渊明生于365年(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剖析葛洪《抱朴子·内篇》的自然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目的就是想抛砖引玉,阐发其中的积极成分,以期通过分析,对他的学术思想作出客观评价。一、葛洪自然哲学思想中的玄道观、形神观、变化观、见闻观和假物观葛洪的自然哲学思想,是葛洪神仙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葛洪的著作中,它是作为论证神仙学说的合理性的武器和工具而展示出来的。葛供企图用抽象的哲理来证明他关于神仙问题的具体结论。由于缺乏实验根据和若干中间环节,从逻辑上说,这种论证并不严格。但是,在论证过程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自然以及…  相似文献   

11.
葛洪的《抱朴子》是熔宗教哲学与科学技术思想为一炉的仙学名著。尽管《抱朴子.内篇》通篇宣扬的是神秘主义的“成仙长寿”的道教思想,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医学价值,还有待于后人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1.“赐武杂彩一百段。”(《周书》卷一九《达奚武传附子震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306页)“武”,《北史》卷六五《达奚震传》、《册府》卷八四五作“震”。按《太平御览》卷八三一引《周书》亦作“震”,则《周书》原与《北史》同,今本《周书》作“武”乃后人所改,此字可回改。  相似文献   

13.
《卷一·高帝纪上》至晋陵,与贼前锋将程捍、孙昙等战,一日破贼十二垒。(第4页,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下同。)按:“程捍”,《宋书·孔觊传》作“程捍宗”,《南史·孔琳之传附孔觊传》则作“程宗”。《通鉴》卷一三一从《南史》,亦作“程宗”。...  相似文献   

14.
李纯甫考论     
一、生平补证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文坛的风云人物。《中州集》卷四、《归潜志》卷一、《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其传记,其中《金史·李纯甫传》几乎全抄自《归潜志》卷一,仅多出“擢承安二年(1197)进士”等数句。二者都说李纯前车于正大末年(1231),享年47岁,清人施国祁《归潜志跋》已指出刘祁所说的“正大末”是“元光末”(1223)之误,可惜他没有论证,今人周惠泉先生利用史料进一步考定了李纯甫的生卒年(周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此外,李纯甫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15.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卷二十一载柳永撰《乐章集》九卷,同书载北宋其余名家诸集一卷左右。盖词为消遣娱乐之道,诸家用力皆不勤勉,惟《乐章集》煌煌九卷,是证柳永以作词为平生事业。然《四库提要》(卷一百九十八)仍称“宋词之传于今者,惟此集最为残阙。”残阙的原因,不可具知,但有一点可以窥见,即一方面“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一方面文人士大夫以“其词格固不高”(《直斋书录解题》),自始至终鄙弃之。细绎宋人评柳词之语,毁者多讥其“浅近卑俗”(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这…  相似文献   

16.
“十三经”为儒家重要典籍,其名始于宋代。自汉以后,曾有“五经”、“九经”、“十二二经”之名。历代注流甚多,宋代刊有“十三经疏”,选其影响较大者结集而成。清阮元主持依家本作校勘,加以重刻,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流》416卷本。其中调易购统王强、晋韩伯康注(分别注经传及系辞、说卦等),唐孔颖达流;悄书》为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毛诗》为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后孔颖达流;《周礼Z、《仅礼》均为汉郑玄注,唐灵公彦流;《礼记8为汉郑玄注.后又颖达疏,《春秋在传》为晋江倾注,席孔额达流;《春秋公羊传》为汉河体注,…  相似文献   

17.
《宋书》考疑(五)丁福林《卷五十二·袁湛传》(义熙)十四年,卒官,时年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498页)按:传文于此后又载袁湛弟袁豹“(义熙)九年,卒官,时年四十一”。考豹为湛弟,《晋书·袁瑰传》、《南史·袁湛传》皆同。其既为袁...  相似文献   

18.
葛洪(约283年——343年)不仅是一位道教神仙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政治思想家。他所著《抱朴子》一书,既研究了神仙学说,又讨论了社会政治问题,企图把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道教的长生神仙之术合二为一;尤其是外篇,不仅讨论了道本儒末的思想,而且主张兼采百家之言,还总结了汉末与三国末年吴国的政治衰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颇有见识的“贵贤”、“任能”、“审举”等的用人思想;并对汉末魏晋社会上兴起的浮华任诞的所谓“魏晋风度”进行了抨击。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两晋之际动荡思安的社会来说,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宏武 《文史哲》2011,(4):38-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界对汉魏六朝杂史杂传小说研究的日渐深入,葛洪造作《汉武帝内传》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综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抱朴子.内篇》和《神仙传》对西王母会汉武帝的传说只字不提,《抱朴子.内篇》无一语涉及佛理,对所谓仙药的认识和等次划分与《内传》也明显不同等文本方面的证据,可以推断《内传》不是葛洪所作,逯钦立辑录的五首佚诗也不是葛洪之作。此外,《内传》的诗文用韵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吴语特征,陈国符关于"《内传》韵文于汉代出世"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正史“二十六史”中有12部为吐谷浑列了传记,即《晋书》卷97《四夷·西戎·吐谷浑传)、《魏书》卷101《吐谷浑传》《北史》卷96《吐谷浑传》、《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南齐书》卷59《河南传》、《梁书》卷54《诸夷·河南传》、《南史》卷79《夷貂·河南传》、《周书》卷50《异域·吐谷浑传》、《隋书》卷83《西域·吐谷浑传》、《旧唐书》卷198《西域·吐谷浑传》、《新唐书》卷221《西域·吐谷浑传》、《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吐谷浑传》等。这部分传记在整个正史中的边疆兄弟民族记载中,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