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物质、能量、信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论作为一门崭新的现代横断边缘科学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那么,对信息本质特征的界说便随之成为哲学工作者的任务。辩证唯物主义历来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特征,并且这一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明显标志。信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信息反映了物质的普遍属性,表征物质的联系、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显示物质的存在方式、状态和差异。并且,“信息作为辩证法范畴具有对偶性。信息作为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其对立的另一面。”可见,信息特征与它的“对偶性”相关联。下面试就如何把握信息特征与其“对偶性”浅述管见。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物质的观点不能成立。物质是实物,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实践是人的能动活动。认为实践是物质,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引起混乱。用"实践物质论"代替"实践活动论",实际上是用物质的属性取代人的能动性,恰恰是对实践的否定。  相似文献   

3.
协同发展与物质能量信息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在于从系统科学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融合中,寻找表征支持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运作的发展管理哲学思维,其协同发展的重要本质特征应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有机协调合作。本文基于发展管理哲学的研究与思辨,论述了协同发展的广义性、社会性、和谐性等属性关联及其所蕴涵的物质能量信息一体化相变状态,旨在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界开辟社会发展复杂系统协同理论研究奠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信息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独立开展的信息哲学研究已逾30年,其中关于信息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尤为突出。最具影响力和被广泛讨论的观点有:属性论、反映论、关系论、中介论和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在这些相关理论中尤以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提出的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理论最为系统化。正是邬焜教授相关理论的提出,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了哲学,使信息哲学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于其它已有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5.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6.
近来,在“认识源泉”的问题上,哲学界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也有的同志认为,实践不是认识的源泉,物质世界才是认识的源泉。我对这场讨论有点看法,也有一点与上述观点均不同的想法,谈出来跟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哲学界讨论物质概念问题过程中,有的同志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具有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两个物质概念.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从本体论方面给物质下了定义,讲的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下面简称为《唯批》)中从认识论方面给物质下了定义,讲的是认识论的物质概念.我认为,这在实质上超出了如何理解物质概念这一问题范围本身,它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待所谓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重大原则.本文试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内在矛盾性和外在关系决定的。笔者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属性;意识性;主体性;社会属性。物质世界和人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存在决定着哲学应当有四个层次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主体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应按人的本质属性提出的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9.
“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也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主义哲学用它表达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但是,什么是哲学家们所谈的“存在”?“存在”范畴的基本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还存在着极不相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存在范畴的意义就是有,它包罗万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被包括在“存在”这一范畴之中。有的同志认为:“物质和意识上面应有一个更高的概念,这就是存在”。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是“一个包括范围最广泛、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能‘包罗万象’,世  相似文献   

10.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原子的特性作为一切物质的特性。”这一结论似乎早已成为定论。我国解放后出版的哲学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认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一些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果真如此吗?只要认真地翻一翻哲学史,就可辨明是非。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材,都没有把精神生产力作为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即使提到精神生产力概念,也都未能将之置于应有的高度予以展开阐述。我国学术界曾对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处于起始阶段,且共识不多,分歧较大。在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含义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调整、控制自然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有的同志则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即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在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属性问…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的因素问题,历来是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见解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哪种见解,都把信息排斥在生产力的因素之外。而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信息似应作为现代生产力的一个因素。本文打算就此谈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信息的概念问题,科学界和理论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大致上可以把信息看作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性的表征。人们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区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上,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卓识是意识中的理性认识,也同样由存在来决定的。 意识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对意识本身的认识,一直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以往的哲学,只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人们对意识才获得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精神的独立自在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  相似文献   

14.
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学术思想,人们对它向来很少争议,然而笔者对关于他的哲学本体论和美学本体论的流行见解却存有重大疑问。这里冒昧地写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供学术界讨论时参考。 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普遍认为,斯宾诺莎是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其理由之一:斯宾诺莎所说的实体、神即是自然,自然即是物质自然界。其理由之二: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只是实体的属性而不是独立的实体,这正如唯物主义者把思维说成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独立的存在一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由此,人们认为斯宾诺莎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都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本体论上,他认为物质自然界是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运动主体的思考杨丽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社科系)关于社会运动的主体,多数哲学教材认为是生产方式①,而有的哲学教材则认为是人②。社会运动的主体究竟是什么?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马克思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③这就是说,任何运动都必须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争论热烈,有的认为它是科学的,有的则认为它是不科学的;有的认为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有的则认为只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矛盾。随之而来,对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亦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7.
信息概念的产生并不表明出现了一个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更高的哲学本体 ,从本质上说不存在信息概念超出并推翻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问题。因而 ,“辩证虚物论”者所主张的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划分为实物和虚物 ,并以此取代物质和精神概念 ,认为实物宇宙实际上是虚物主导化的世界 ,究其实质不过是精神支配和决定物质的翻版。所谓辩证虚物论或唯物论第四形态不过是个人主观臆想的东西。信息概念不是推翻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存在诸多误解,其中有的固然是出于ontology汉译的原因,有的却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扬弃”性质,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扬弃了的本体论思想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想。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就属于后一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生活本体论,它是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人学研究中的共识取决于如何理解人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人,其学科性质是哲学人类学。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必然要求其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和综合性,主要包括:类研究与个体研究统一的方法、自然属性研究与社会属性研究统一的方法、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统一的方法、科学抽象与具体分析统一的方法、科学研究与哲学反思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新闻学界从陆定一"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等论述出发,认为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是物质的。由此,事实被赋予了物质属性,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把物质客观性与新闻事实客观性混为一谈,就缩小了新闻事实的外延,给新闻本源的研学和新闻实践带来了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作指导,结合历史背景、表述语境等因素,可以看出,把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看作是物质的(或说非观念性存在),是对陆定一新闻本源观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