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渔洋以诗享盛名於当世,“主持风雅近五十年”。晚岁肆力于笔记之作。自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十六岁开始,至康熙四十八年(已丑)七十六岁,二十年间,成书五部,即《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公甘余话》。这些著作是他一生阅历、学问的结晶。 渔洋的这五种笔记,《四库全书》皆采入“子部·杂家类”中的“杂说” 一类。  相似文献   

3.
一王渔洋(1634—1711),是清代初年卓著的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省诸城县,祖上迁居新城县(今桓台县)落户,遂为新城人。祖父象晋,明万历进士,历官浙江布政使。父与敕,字钦文,别字匡庐,象晋季子,清顺治元年拔贡,历官国子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士禄,字子底,号西樵,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士禧,字礼吉,廩贡监生;三兄士祜,字子测,号东亭,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自幼受文化教养,又加上刻苦学习,都善为诗、文,在文学上各有成就。渔洋七、八岁入家塾,祖父象晋年八十余,家居课诸孙读。从叔洞庭先生善草书,喜欢饮酒,有一天醉中飞笔作书,淋漓满纸;象晋也兴发,命诸孙即事作诗对句,说道:“醉爱羲之迹。”渔洋时年十一岁,应声作答:“闲吟白也诗。”祖父见对得好,很是喜欢,赐给他两把画扇。(见《渔洋  相似文献   

4.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5.
杨芳     
杨芳,字城村,土家族,系四川省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据《清史稿》、《秀山县志》及《松桃厅志》记载,杨芳幼时天智过人,勤奋好学,“读书通大义”、“为文浩养充沛”、“有干略”。他十六岁从军,奋勇果敢,在军中“鸡鸣起舞,夜读深思”,善长文墨,爱好诗、对、散文等,他一生著作不少,著名的代表作有《平平录》十卷,《征西笔记》二卷,《果勇候年  相似文献   

6.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晋书》本传说他:“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隋书·经籍志》除于上列皇甫谧的撰述注明卷数外,又著录了“《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阴阳历术》一卷,皇甫谧撰”,“晋徵士《皇甫谧集》二卷,录一卷”。关于皇甫谧的医学著述,《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晋书》曰:“(谧)日后得风痹疾,因而学医,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三国志》卷二十《东平灵王曹徽传》裴注引“(曹)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於世。”《隋志三》有“《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至于皇甫谧的名著《甲乙经》,《宋史·艺文志》加以著录。  相似文献   

7.
《说文》“賨,南蛮赋也,从贝宗声。”崔鸿《蜀录》:“巴人呼赋为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永顺府志》:“土人呼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来凤县志》卷三十二·杂缀志·缀拾·故宫博物院藏书)。“賨”是汉字记巴语音,“送”是汉字记土家语音。本文拟从汉文造字和注音方面来探讨这两个字是巴语也是土家语同一单词在汉文音译时的异写。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9.
(一) 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生于至元十三年(1275),卒于至正五年(1345)之后不久。古汴(今河南开封)人,长期侨居杭州。据《录鬼簿续编》记载,他“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在《录鬼簿》这部寄托着“浩然之志”的怨愤之书中,他一反封建传统观念,把当时地位低微的戏曲作家与“圣贤之  相似文献   

10.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改号西沚居士,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太仓嘉定县人。他是乾嘉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史学家之一。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篇》一百卷,《西庄始存  相似文献   

11.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12.
读元诗札记     
<正> 关于杨宏道的卒年杨宏道,又作弘道,字叔能,自号素庵、默翁,金末元初著各作家。《全金元词·杨宏道小传》说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卒年70余”。《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刚说他“卒年80余”。《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卷86据《山东通志》说他“延佑二年卒,谥文节”  相似文献   

13.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有《丹渊集》四十卷传世,亦善画竹。为苏轼表兄,诗文亦佳,后人有云苏东坡诗文如“行云秋月”,文同诗文如“晴云秋月”。著名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文同画竹的故事。至于文同的故里,解放前出版的《辞海》、《辞源》只说“文同,宋梓潼人”,而《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五月出版,第18页)注解中则说:“文同,字与可,梓潼(现在属四川省)人”。实际上,文同是今四川省盐亭县永  相似文献   

14.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优秀的爱国诗人。“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除集杜诗二百首大多算不得创作外,他的重要诗作都收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中,加上早期诗作,计七百首,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学遗产。他  相似文献   

15.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16.
安子介先生是一位精通数国文字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82年他完成了英文著作“Cra-cking The Chinese puzzles”,这部巨著共五卷,以独特的汉字理论详尽地解释了5888个汉字,为世人指引出一条化难为易学习汉语汉字的途径。1987年他出版了论文集《劈文切字集》(以下简称“劈文”),人们逐渐领略到他那新颖独特的“劈文解字”的方式。1990年Cracking The Chinese puzzles中文版问世,题为《解开汉字之谜》(下简称“解谜”),安先生的汉字理论和实践开始为中国大众所了解。之后安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安子介现代千字文·启蒙篇(下简称“千字”)、《汉字科学的新发展》(下简称“发展”)等。 细读安先生以上数部大著,我们认为安先生的汉字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声符有义说,即认为汉字“部首之外的所谓声旁也是有意义的” (“解谜”Ⅷ)。2,汉字拼形说,即认为“汉字实际上是拼形文字” (“解谜”Ⅰ)。  相似文献   

17.
神韵辨     
王士祯为清初诗坛领袖,吴陈琰评其诗说:“先生兼总众有,不名一家,而摄其大凡则要在神韵。”(《蚕尾续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云:“士祯论诗,主于神韵。”(卷一九六《渔洋诗话》提要)王士祯虽主神韵,却没对神韵这一概念作过明晰的阐述。人们对王士祯之所谓神韵的传统解释是“风神韵致”。不过,“风神韵致”四个字并非比“神韵”两个字好懂,所以这种以古解古,等于同义反复,并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渔洋山人精华录》是清朝“一代诗宗”王渔洋众多著述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清人对此书多有研讨,其中伊应鼎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就是一部有特色的作品。然此书自乾隆年间刊刻以来未能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故而流传不广。文章对伊应鼎生平及刊刻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因由作了初步考订,并概述了伊应鼎诗评的特点,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夏伯和三题     
夏庭芝,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又号雪蓑渔隐、雪蓑钓隐,元末明初曲家。《录鬼簿续编》有他的小传:“夏伯和,号雪蓑钓口(此字原缺)。松江人。乔木故家,一生黄金买笑,风流蕴藉。文章妍丽,乐府、隐语极多。有《青楼集》行于世。杨廉夫先生,其西宾也。世以孔北海、陈孟公拟之。”据此,他的散曲作品应是很多的,可惜现只存有两首小令(均在明钞本《青楼集》内。所幸有《青楼集》传世,夏伯和的名字才得以永不泯灭。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陈君聪同志《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孙中山》一文(见《光明日报》1984年5月9日第三版,以下简称陈文)。认为其中一些史实似乎有误,特予辨正(以下陈文的引文中凡加着重号的字,即需商榷之处)。 陈文第二节第一、二行说:“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其实,“逸仙”並非孙中山的“字”,而是他的号。关于这点,孙中山本人在自传中已写明:“仆姓孙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孙中山原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与粤语“日新”谐音),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此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