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蚕尾老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1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康熙50年,78岁卒。渔洋一生仕宦45年,公余读书、赋诗为文,从不间断,给后人留下了大批著作。所著《带经堂集》中,有诗50卷,文42卷。另有杂著《皇华纪闻》,《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二十余种一百余卷,此外还编辑古人和同代人的诗文近百卷。渔洋是清初的著名诗人,“神韵”说的首倡者,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主持风雅近50年”。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本文不准备对渔洋及其著述作全面的评价,只就关于他和他的《居易录》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2.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 清朝康熙年间的诗坛,王渔洋执其牛耳,主持风雅数十年,“词客名成多弟子,宫人口熟半诗篇”(《愚山先生集》卷四十一),海内士子无不诵习渔洋山人集,几乎家置一集。其标举“神韵”说诗笼罩前清诗苑。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在山东淄博地区的孝妇河畔,出现了在我国文坛、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三位文学大家与诗人:出生于孝妇河下游新城县的王渔洋,出生于孝妇河中游淄川县的蒲松龄,出生于孝妇河畔上游博山县(当时称益都县)的赵执信。王渔洋以清诗坛盟主独领“神韵”派风骚,薄松龄以短篇小说之王雄居“志怪”小说峰巅,赵执信以现实主义诗风与王渔洋分庭抗礼。现在,我们对薄松龄与王渔洋的交往已了解较丰,本文试对薄松龄与赵执信的交往作一初探。 《笼水赵氏世谱》传云:“执信,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康熙戊午亚元,巳未会魁,授翰林院编修。甲子科山西乡试正主考,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工书法,号无想道人,晚号知如老人。著有《饴山诗文集》行世,详载邑乘文苑传。”在赵执信一生中,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上边小传中没有提及,那就是赵执信28岁那年,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因康熙  相似文献   

5.
回回原来(1卷) 无名作,手抄本,传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 阿丹 曾毓瑜撰《征西纪略》卷1,1894见《回民起义》(3) 郭子仪回回 薛福成撰《庸庵笔记》卷4,光绪二十四年(1898) 陕甘劫余录 (回)马六十口述 单化普整理《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  相似文献   

6.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渔洋诗则》的真相与文献价值──与刘永平先生商榷蒋寅王渔洋幼承家学,长接启、祯故老游,崛起于顺治间,主盟康熙诗坛五十年;兼性喜揄扬济辈、奖掖后进,天下望之如龙门,歙然归向。其论诗之书,家习户诵,门生弟子几遍天下。渔洋身后,诗学著述由门人黄叔琳等陆续刊...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一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了明末清初人叶梦珠的笔记《阅世编》十卷。点校者来新夏同志在《点校说明》中云: 梦珠字滨江,号梅亭。……据是书卷四称:“予生明季,旋遭鼎革”,则当生于明崇祯时。又梦珠别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自序,而此书也有康熙三十几年纪事,则康熙中叶尚在世。叶氏……把他涉世六十余年所见闻的事务,写成《阅世编》一书。 将来新夏同志的这段说明概括起来理解,其看法是:一、叶氏生于明崇祯年间;二、叶氏约卒于清康熙三十几年;三、叶氏享年六十多岁。  相似文献   

9.
《<磷血丛钞>辨伪》(以下简称《辨伪》)的作者说:“辨伪,是史料学的首要任务。”“1979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发表了十三种新史料,其中有《磷血丛钞》的节选本。”他引用罗尔纲同志考证《江南春梦庵笔记》是大伪书的成果,摘引《磷血丛钞》上的资料与《江南春梦庵笔记》上的记载排比对照,指出《磷血  相似文献   

10.
一王渔洋(1634—1711),是清代初年卓著的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省诸城县,祖上迁居新城县(今桓台县)落户,遂为新城人。祖父象晋,明万历进士,历官浙江布政使。父与敕,字钦文,别字匡庐,象晋季子,清顺治元年拔贡,历官国子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士禄,字子底,号西樵,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士禧,字礼吉,廩贡监生;三兄士祜,字子测,号东亭,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自幼受文化教养,又加上刻苦学习,都善为诗、文,在文学上各有成就。渔洋七、八岁入家塾,祖父象晋年八十余,家居课诸孙读。从叔洞庭先生善草书,喜欢饮酒,有一天醉中飞笔作书,淋漓满纸;象晋也兴发,命诸孙即事作诗对句,说道:“醉爱羲之迹。”渔洋时年十一岁,应声作答:“闲吟白也诗。”祖父见对得好,很是喜欢,赐给他两把画扇。(见《渔洋  相似文献   

11.
乾隆年间,正当对王渔洋及其神韵说毁誉不一、争论纷纭的时候,诗人、学者翁方纲来山东任提学使,他对这场争论说了几句引入注意的话。他说:“至于严沧浪之论诗,上接王官遗意,先生(指王渔洋)盖亦偶借拈之,非直以此概千载诗家也”(《渔洋诗髓论》)。这里称渔洋的神韵说是对严沧浪、司空图论诗学说的“偶借拈之”固然不妥,但是他认为神  相似文献   

12.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它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遇有可写,随笔而书,可长可短,不拘形式。 笔记之体肇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繁富。“笔记”的名称,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但这里所说的“笔记”,並非指杂录、随笔之文,而是指公牍奏记类文字。至于把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文字称为“笔记”,大约始于宋人,北宋宋祁有《笔记》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多变怪谶应之谈”(鲁迅先生语)。堪称宋代笔记“巨擘”的周密笔记中有一部分记写鬼神怪异、巫卜谶应的篇目,主要集中在《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这两部笔记著作中,大约有七八十条。《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是以记南宋史实和人物轶事、琐闻等为主的史料笔记,其中出现如此数量的鬼怪谶应之作,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周密所处时代(即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从这些奇谲诡怪、荒诞不经的篇目中亦能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心理趋向及其文化心态,即对仕途的汲汲追求以及在社会的巨变下惶惑不安而无所适从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春,本校重新创办人类学系期间,系主任梁钊韬教授在百忙中,特别挤出一部分时间与我合作,共同探索“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考古理论问题。历时一年又半,到了一九八三年初,我们又将两人探索过程中各自所作的笔记,合并在一起,整理成《论“民族考古学”》一文,同年十月末,公布于《社会科学战线》(总二十四期)。  相似文献   

15.
纪昀的小说集《阅微草堂笔纪》(以下简称《阅微》),是清代以来有重要影响的笔记体小说集。本文要讨论纪昀对笔记小说的观点,当然先得从这部笔记小说集的体例及写作情况谈起。这部小说的体例,蔡元培在《详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分别得很得当:“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石头记》、《聊斋志异》及《阅微草堂笔记》是也。《石头记》为全用白话之章回体……《聊斋志异》仿唐代短篇小说刻意求工……《阅微草堂笔记》则用随笔体。”所谓“随笔体”就是“笔记”体,诸如“笔谈”“笔录”“随  相似文献   

16.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为清朝初期极享盛名的作家,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盟主。《秋柳四首》是王士祯二十三岁时的作品,曾传诵一时。《渔洋诗话》说:“余少在济南明湖水面亭赋秋柳四章,一时和者甚众。后三年官扬州,则江南北和者前此已数十家,闺秀亦多和作。”这四首诗借秋柳的形象抒发了一种年华易逝、美人迟暮的惆怅情绪。作者在《菜根堂诗集序》中说:“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  相似文献   

17.
顾羡季(随)先生(1897—1960)的《驼庵诗语》,见于《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增补部分(“续一”)见于《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它是根据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四十年代于辅仁大学听先生讲课的笔记,以及其他几位同志搜集的材料(“续一”),由先生幼女顾之京整理出来的.这部诗话继承我  相似文献   

18.
杨芳     
杨芳,字城村,土家族,系四川省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据《清史稿》、《秀山县志》及《松桃厅志》记载,杨芳幼时天智过人,勤奋好学,“读书通大义”、“为文浩养充沛”、“有干略”。他十六岁从军,奋勇果敢,在军中“鸡鸣起舞,夜读深思”,善长文墨,爱好诗、对、散文等,他一生著作不少,著名的代表作有《平平录》十卷,《征西笔记》二卷,《果勇候年  相似文献   

19.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旗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刻印.《感旧集》从辑录初始,到稿本问世,到雕印出版,前后历经80年的艰辛历程,版本价值极高.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