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面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空前民族危机,马克思主义因其所展现的美好社会价值理念而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现代性和与中国文化的相融性特点而取代传统文化,居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使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其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这一主流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中被不断地赋予中国特色的内容,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面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空前民族危机,马克思主义因其所展现的美好社会价值理念而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现代性和与中国文化的相融性特点而取代传统文化,居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使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其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这一主流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中被不断地赋予中国特色的内容,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明清的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论发生了嬗变,逐渐将认识的主体性从传统主客模糊的认识中抽离出来,近代知识分子成为思想的主体及认识论变革的主体。经过启蒙后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剧烈思想冲击下,其认识论的转向也在时代的思想大潮中孕育着,尤其进化论思潮传入中国后,近代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传统,并吸纳了进化论的“科学”品质,实现了较之于传统的新转向。但由于对近代中国缺乏现实考量和理性的批判,其认识论终究无法解决近代中国的中心课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马克思主义武装的近代知识分子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视域,并完成了认识论的革命性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启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深入人民群众中去,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供了宝贵财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来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由改良派发起的人权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史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人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从人权与个人主义、人权与女权、人权与民族主义等方面阐述了近代人权运动与近代思想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近代人权运动的不足之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停留在思想层面上。  相似文献   

8.
李瑛 《船山学刊》2010,(1):189-191
出于拯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吸纳西方近代先进思想,对中国传统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形成了近代具有中西合璧理论色彩的自然人性论。中国近代自然人性论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要从传统的经学知识结构转变为近代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中国的传统读书人要转变为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第三,在传统社会的转型过程当中,形成前所未有的科学体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秉持公正评判、注重实践激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拥有富饶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必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传播。后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的基础上,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过程中的启示,以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李小树 《中州学刊》2001,(1):153-157
20世纪初期,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借鉴近代西方史学思想,介绍、吸收和发展了其中进步论的历史观、非神学的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观等合理因素,从而形成了他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核心,涵盖近代众多优秀史学思想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史学理论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21年,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大事件,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碰撞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诸多进步社团。这些进步社团虽然性质不一、宗旨不一,但是都以学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为己任。五四进步社团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之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培养了组织之基;在翻译经典著作、创办刊物书社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宣传之地。在一定意义上,五四进步社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政治、阶级和国际条件等问题,很多文章和著述均已论及。然而,其产生的文化条件,似乎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政治派别,既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结晶,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还是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贯穿了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理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而实践主线是对“强国富民”目标的不懈追求.根据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可以划分为战争时代的经济思想、建设时代的经济思想、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2-58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由个体、组织和群众等构成的多元化主体系统,其中,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党的领袖是个体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主体。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体大体上经历了由知识分子主体到理论家主体再到领袖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从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发展而来并从政党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党主体的。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知识分子、理论家、人民群众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主导主体、核心主体、基本主体、骨干主体和基础主体的作用,各类主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逐步传播到中国,推动了三部分知识分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准备,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自觉斗争的新时期。本文着即论述“五四”时期中国的三部分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场思想论争,也是实用主义改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在当时知识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两种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使得五四先贤在对“问题”与“主义”的辩证关系进行批驳与辩白的同时,亦受到深刻的影响与启发。这场论战促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倾向于关注现实问题并积极探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径,论争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铺平了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得到真正的扩大,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