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于"寻根"思潮过后的总结,研究界一般都是将"寻根"思潮最终获得的价值指向为重新建构的"根",而不是向古典传统寻得的"根",对"寻根"思潮中的古典传统显然研究得不够。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寻根"边缘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作品的文本细读,发掘出"寻根"思潮寻到的"古典传统"——回归"唐传奇"文体而演化成的"寻根"小说的当代小说书写范式,这种书写形式是"寻根"思潮一种重要的资源,而这一资源对于当代文学向传统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解构主义”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内运用的一种策略——颠倒等级,作者认为,这正是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实验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文章通过对几位作家的创作手法和具体作品的分析,论述了他们在小说叙事话语中所进行的实验性变革及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乡土文学”旗帜,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那场寻根文学的争论,重新考察在文学寻根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的时候,由于时间的沉淀,或许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文学现象的本来面目。当时,由于过多地纠缠于理论上的争论,缺乏对寻根文学作品的具体考察,因而某些观点脱离了创作实际。我们应该看到寻根者的小说创作,并不完全等同于其理论主张,有时甚至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因而,从具体作品入手,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许能够得出更加接近于其本质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兴起的“先锋文学”思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形式创新而闻名,其叙述方式的“先锋性”历来为人诟病,但是其作品内在的价值仍然不应该被忽视。因此重新审视其“先锋性”表现,思索继续“先锋性”的问题依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寻根小说,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似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都着重对民族特性进行了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明显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但寻根小说存在既排斥西方文化又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既否定“五·四”文学传统又不自觉地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等矛盾。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小说的经验表明,民族性不排斥向外借鉴,民族性并不是死守传统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女性文学传统,提倡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并不一定只能针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当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解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时会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已经超前性地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谓“双性共体”的特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张恨水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受到损害的女性的同情,并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开始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文学本身的发展、19世纪作家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影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创新需求,其创作主题和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其早期作品关注步出校园的青年知识女性的婚恋、职业女性面临的生活和工作的两难困境以及各种家庭事务。后来创作视野逐渐扩大。其中后期作品聚焦英国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断变幻的国际事务。创作手段由现实主义逐渐趋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后期作品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段混合交织在一起。无论创作手段如何变化,德拉布尔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却始终遵循弗·雷·利维斯的文学创作观,以道德教育和提升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感觉派起源于1924年,创作理念着重于通过各种新奇的表现手法,目标是颠覆日本传统自然主义文学,创造出文学作品的新感觉的文学流派。由于其产生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中注重实用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而代表性作家横光利一认为文学就是用象征等各种手法的雕刻艺术,其两部代表性作品《苍蝇》和《头与腹》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更是达到极致,本文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挖掘其象征手法创作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产生于如巴赫金所说的“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时代。作为一种复杂而引入注目的文学现象,新历史小说具有其特定的精神背景和文化内涵。文章首先从作家历史观念的改变即创作主体认识论的角度,并结合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观对这种复杂的文学现象进行文化阐释,其次从小说创作总的叙事形态和具体的叙事手法方面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的“文化热”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这一页。那么什么叫“寻根文学”?用文学界权威人士的话来概括即“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根文学并不是一种复古,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或...  相似文献   

15.
文学天宇中一道夺目的闪电——论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它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提供了政治话语写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范式,指明了小说可以朝着无限广阔的文化领域进军,召唤着作家大胆借鉴新的创作资源.当它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文中主要从"寻根文学"的渊源、背景、理论-作家作品及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等多方面试图对寻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开始,韩少功扮演了一位"寻根"者的角色,其独具特色的文本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寻根"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念,是韩少功文本创作的内驱力,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创作景观,而文化、人性和乡村(自然)命题是其"寻根"永恒的追求,它们在"寻根"过程中呈现共时性,共同构建了韩少功及其文本创作的经久魅力。  相似文献   

18.
参照日本传统的“私小说”,对大江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大江的作品虽然带有某种“私小说”的色彩,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的借鉴。其实在小说创作的整体上,作家大胆超越,即在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体验和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写出了一部部在真实事件启示下的佳作,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映,从“反思文学”中孕育出“人本文学”思潮之后,“现代主义”因素也随着人们对社会——人的大系统思考逐渐成为一部分前卫作家的主体意识,他们竭力探求西方“现代派”表现方法的途径,着力模仿“现代派”表现技巧。到1985 年,一大批堪称“现代派”的作品一一问世,形成了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三次冲击波。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续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书是明清时期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经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但是对小说进行大规模的“续访”则是明清两代。经书产生,就作家创作而言,一为“取其易行”,二为“泄愤”、“圆梦”等审美目的,三为其它的功利目的.续书还不仅是作家个人的创作行为,它还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追求“大团圆”效应的审美心理以及明清两代尖锐复杂的政治、思想斗争.明清小说续书作品总的创作成就不高,但也出现了象《西游补》、《水浒后传》之类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