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逻辑是以科学的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论述科学研究活动的模式及其规则(作为评判科学活动合理性的标准)。人们曾经把那种以科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叫做“元科学”(或称为“元理论”)。对此需要说明两点:首先,元科学(或元理论)并不研究一切门类的科学,它仅仅是研究经验的自然科学。经验自然科学总是与观察、实验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解释经验事实的,又是有待通过经验给予验证的。元科学与元逻辑不同,前者研究的对象是经验自然科学,后者研究的对象是演绎科学(数学和逻辑)。其次,元科学并不是研究经验自然科  相似文献   

3.
1.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因素对科学活动都具有某种构成性的影响。本文考虑“观察”的社会构成问题。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科学观察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中特化出来的专业性活动。观察之成立 ,就主体方面而言需要特定的认知意向 ,就客体方面而言需要或简单或复杂的媒介 (眼睛或眼睛和仪器 ) ,于是 ,科学事实从中不断涌现出来。思维活动将科学事实规范到一定的理论体系中 ,科学知识就形成了。这个过于简单的描述在框架上可能没错 ,但不足以显明“观察”究竟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构成于具体的人身上的。亚里士多德讲授形而上学时…  相似文献   

4.
李莉 《理论界》2008,189(3):122-123
科学接受是认知主体的一个认知状态。在科学接受中认知主体对理论的归纳评价取决于其认知情景,即背景知识、背景信念等。主体的认知情景因素为主体的科学接受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照标准。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主体的认知情境中的各种要素与科学接受活动的关系,并结合科学史的实例来说明其对科学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溪 《阴山学刊》2014,(2):106-112
阿尔都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都属于“实践”,实践因此被划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只能产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主体主义和一元决定的,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而理论实践则是与意识形态决裂而产生科学的过程,它完全以自身为标准,完全在思维中进行,这个过程是与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决裂的过程,所产生的是无主体的、以多元决定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为了保卫马克思,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6.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7.
科学观察和实验,无论是对已有科学知识的检验,还是对新知识的探索,都不能脱离科学理论而完全独立地进行,科学认识主体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本身,渗透着科学理论。 一、观察活动中的理论渗透 科学理论的建构和评价离不开主体的观察活动。从理论建构来看,新理论的建构,或者产生于旧理论与新观察事实之间的矛盾,或者产生于旧理论内部的矛盾,而旧理论内部的矛  相似文献   

8.
论实用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文化理论问题,而且,信仰有许多种的类型,本文仅论述实用信仰与道德信仰问题。一、实用信仰从哲学上溯源,最早提出“实用信仰”的是康德。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之中,明确地把信仰划分为实用的、教义的和道德的三种类型。所谓实用的信仰,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虽然缺乏全然的知识根据,但有主体自身的“确信”为保证的支配人们日常行为的信念。由于这种信仰与主体任意的偶然的目的有关,因此只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信念。康德非常形象地举例说:“医…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现有的教科书中,当讲到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时,只是说人类的劳动力包含着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我们把“德力”这个概念科学地揭示出来,确认它是作为社会运动主体的人的活动的内在机制,并客观地阐明它与智力和体力的关系,那么,我们对人在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生产活动和整个社会历史前进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也就有了深入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一伦理学的对象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弄清它,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伦理学的对象就是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为了研究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道德”这个词的内容与含义。“道德”一词,在哲学教科书中,它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因此,把它和政治思想、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并列在一起。在这里,“道德”一词,不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活动,它仅指一种思  相似文献   

11.
理论选择问题,在库恩的科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大多数科学哲学家不同,库恩并不认为,在科学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这个问题。他把科学发展看成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们集中在同一范式下共同信奉它,把一切研究活动都纳入其范围之内。这时,科学家根本不会怀疑这个范式以及以它为核心的理论的合理性,不会对与它不相容的理论有任何兴趣。因此,对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家来说,理论选择问题是不存在的。在库恩看来,理论选择问题只发生在从一种常规科学到另一种常规科学的过渡时期——即科学革命时期。这时,旧范式碰到了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丧失了昔日统治  相似文献   

12.
“法轮功”痴迷者对李洪志的崇拜和对他散布的歪理邪说坚信不移 ,这种现象在精神医学上可称为一种“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 ,”它不仅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精神卫生”的研究内容。对“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的认识及治疗 ,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类精神病发生的预防上 ,在揭示了“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唤醒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认识的理论”。这个界定中包含致命的歧义 :“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还是关于认识的“科学”理论 ?这种歧义之所以是致命的 ,是因为它决定着如何定位认识论的理论性质 :认识论是哲学 ,还是科学 ?这个界定上的模糊指示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一方面 ,把认识论看做是对于认识或知识的科学的研究 ,比如 ,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方法、认识的机制、认识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又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 ,把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 ,并且把认识论研究同价值论、生存论…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看来,西方科学的方法论精神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比如尊重客观、有效、逻辑、理性等等。这些信念的合理性经常在系统认识论的框架内受到审查。但是,系统认识论的立场往往是科学精神的界限内的理论反思,因此,对科学精神自身的内在本质的揭示是无能为力的。本文从科学的方法论精神的根源处来回答它的实质和限度这一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探讨,打破源于西方文化的知识概念的统治,以促动对知识概念的多文化的考察,这对理解和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知识传统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步骤。一、从精神活动出发我们用“根源”这个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十分重视对主体的作用的研究。他说:“心理学不只是一门个人的科学,而且也是一般人的、特别是广义、‘主体’的科学”。又说:心理学是“关于主体与主体的行动的科学”。皮亚杰认为主体不只是指个人,而且包括一般人,即人类,他把后者叫做“一般的主体”。他还说主体是“活动的发源者”。皮亚杰给心理学和主体所下的定义,就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也是无可辨驳的事实。同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照近现代西方科学,毕竟无法相比。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科学史研究者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近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了”这个所谓“李约瑟难题”上面。 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转换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科学?实际上,中国学者比李约瑟早20多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且不说“五四”前后对这个问题作的广泛化的讨论了。 本文打算从知识论角度通过中西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这种研究似乎介于“内史”和“外史”研究之间,紧紧扣住科学作为主体的认识活动这个论题进行。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中,信念一直处于被科学驱除的地位,原因是它与科学的客观追求相违背。但在SSK中,信念的作用得到迅速加强。事实上,科学史中的许多事实表明:信念是不可靠的。现代科学活动中,正是坚持大统一理论追求的坚定信念,决定了目前科学探索的主要方向。不过,信念也有它无法达到的空间。而在协调论中,信念的作用只是作为背景协调力而存在。信念可以通过其影响思维协调力的上升或下降而发挥作用,这与科学史中信念的实际可在较大程度上相符合,信念在此得到了公正的对待。这也为SSK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20.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