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礼》注中的诗说与《郑笺》既有契合又有矛盾之处,郑玄注《周礼》、《仪礼》时未得见《毛传》,所采为三家《诗》说,《周礼注》、《仪礼注》与《郑笺》的契合乃是因为三家《诗》义偶与《毛诗》义相同。《礼记注》提及《毛诗》、毛公,《注》中诗说却与《郑笺》存在诸多不同,说明郑玄注《礼记》时已得见《毛传》,但尚未治《毛诗》之学。  相似文献   

2.
李世萍 《兰州学刊》2008,(2):174-176
郑玄对《毛诗》大小序作了大量的注释,包括解释字词句、申述序义、补充史实、说明人物和名物制度等,有时还引用经典和纬书。那些不加注的序文则多与郑玄的解《诗》思想吻合。郑玄注序而不加“笺”的事实表明“笺”的体式特点就是表识见于其旁。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从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汉代人始对其含义和作用做出阐说,本文对《毛诗诂训传》、《诗大序》、郑众、王逸、孔安国、郑玄等阐释比兴的优劣功过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4.
《毛诗谱》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毛诗》作笺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专门研究《诗经》的著作。问世时曾被治《诗》者广泛征引 ,后传本浸佚 ,北宋欧阳修对其残本进行过补订工作。至清代 ,诸儒又根据欧阳修的补亡谱重加厘定 ,从《毛诗正义》中辑出《序》及《谱》文 ,并据经疏、《释文》及类书所引加以校订 ,即今所见到的各种辑佚本。《毛诗谱》将《诗》三百篇分国置谱 ,分述各国之地理方位 ,并追溯其政治源流 ,体现了郑玄“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的解诗思想 ,及“念述先圣之玄意 ,思整百家之不齐” ,发显学术济世致用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6,(6):169-174
自唐代孔颖达主编《毛诗正义》,首倡“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之后,关于《诗经》中只有“风”、“雅”、“颂”三体诗,而没“赋”、“比”、“兴”三体诗的主流见解,在《诗经》学史上流行了一千余年。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与《诗经》现存文本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现存《诗经》文本中,应是风、雅、颂、赋、比、兴“六诗”俱全的。然而,由于《毛诗故训传》至两汉交替之际已成断简残篇,所以在东汉末年,《诗》学大师郑玄对“六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而孔颖达等又盲目遵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条,武断认同了郑玄的解读,致使后来的《诗经》学者陈陈相因,谬种流传。经考析,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有风体诗83首,赋体诗43首,比体诗55首,兴体诗39首,雅体诗46首,颂体诗约39首。  相似文献   

6.
“十三经”为儒家重要典籍,其名始于宋代。自汉以后,曾有“五经”、“九经”、“十二二经”之名。历代注流甚多,宋代刊有“十三经疏”,选其影响较大者结集而成。清阮元主持依家本作校勘,加以重刻,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流》416卷本。其中调易购统王强、晋韩伯康注(分别注经传及系辞、说卦等),唐孔颖达流;悄书》为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毛诗》为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后孔颖达流;《周礼Z、《仅礼》均为汉郑玄注,唐灵公彦流;《礼记8为汉郑玄注.后又颖达疏,《春秋在传》为晋江倾注,席孔额达流;《春秋公羊传》为汉河体注,…  相似文献   

7.
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108—201)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的经学思想相区别。郑玄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 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玄也受到牵连,但他的学术活动并未停止,教授弟子达数百人。党锢禁解以后,  相似文献   

8.
《毛诗》在西汉初兴之际 ,其经本只不过是与《鲁诗》、《齐诗》、《韩诗》、“阜诗”等相似的一种文本 ,其“古文”的简本已不见于西汉有关的文献记载 ,但《毛诗》却历来被列在古文经派。本文拟就《毛诗》“古文”经本何以不可考见及《毛诗》何以归于古文经派这两个问题 ,作一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9.
《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虽作为《诗经》注疏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但其撰者及编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详细考辨了《毛诗正义》的编撰、修订次数及具体时间 ,缕析了《毛诗正义》的各次参撰者 ,以期有益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12.
谢建忠  张华林 《兰州学刊》2011,(11):110-115
刘桢的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丰厚土壤之中。它表现为对《毛诗》文本及其经学阐释的吸收与融合,这种吸收融合不仅存在于刘桢诗歌的意象、语汇、表达方式、艺术思维等方面,使其成为建安诗歌吸收融合《毛诗》的突出典范,而且还催生了刘桢的诗学理论观点,并深刻影响到钟嵘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据《后汉书·郑玄传》记,郑玄少年时曾为掌管听讼和收赋税的乡啬夫。但他“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后又师事扶风马融,“十余年乃归乡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到他六十岁时,“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郑玄一生著述甚富。《郑玄传》记:“(郑玄)门人相与撰(郑)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  相似文献   

14.
郑玄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继西汉扬雄《方言》以后,东汉的学者比较多地注意到了各个地方活的语言。在他们的著作中,已有对于当时各种方言事实的描写和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者们的传往之中,如王选的《楚辞章句》,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乳记注》,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访》,高诱的《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东汉学者注释古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油于东汉后期正处于魏晋时代的前夕,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虽然仍然以词汇研究为其主要对象,但是已经非常留意音韵…  相似文献   

15.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6.
《毛诗》《传》、《序》作者考滕福海《毛诗》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又叙其渊源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  相似文献   

17.
美刺、正变是《毛诗》说的重要内容,魏源认为《毛诗》美刺与正变之说,对正确理解《诗经》危害极大,必须予以批评。但魏源并不否定美刺说与正变说本身,他所反对的只是《毛诗》的篇篇皆有美刺、以美刺为《诗》本义的美刺说,及其以正与非正言正变的正变说。  相似文献   

18.
陈云豪 《殷都学刊》2012,33(4):73-79
《毛诗诂训传·唐风》残卷,为初唐写本、奈良朝钞本,现藏日本东洋文库.今存113行,大小字约2200字.所存内容为《毛诗唐风》中的《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八首诗及《毛传》与《郑笺》.本文在详细介绍此写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试以该卷为底本,取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四部丛刊本《毛诗》及敦煌本《诗经》进行校读.以期对该写卷的价值,特别是对诗经研究的价值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王肃反对郑玄多用《三家诗》的做法,进一步抛弃了今文学说,为魏晋玄学抛弃谶纬学说开辟了道路。王肃反对郑玄所用古说,进一步从文学角度言《诗》,有利于恢复《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王肃变通古说,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为魏晋禅代作了理论宣传,其学说在西晋被立为学官。王肃有意和郑玄争胜,一方面,其多能发现郑玄解释《诗经》的弊端,有利于学术的争鸣和进步;另一方面,郑玄的合理学说没有得到王肃的认可,这就造成了《诗经》解释中的混乱局面。由于王肃没有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其经学注释,因此,他对郑玄的反驳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因此,在郑玄之后,王肃经学并没有真正取代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魏忠强 《船山学刊》2011,(1):113-116
孟子弟子中与《诗》学相关的至少有孟仲子、高子二人。高子作为孟子弟子却一直存在争议,其深层原因在于有二位“高子”,一位是长于孟子的高行子,另一位是孟子弟子高子。《毛诗》两引孟仲子;引高子之处见于《毛诗》一处、《韩诗外传》一处。《毛诗》、《韩诗》中的“高子”都是作为孟子弟子高子出现的。盂仲子、高予是孟子弟子中得孟子《诗》学之所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