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十年间,汪曾祺写下数十篇游记,充满着独特的山水情致。他徜徉在山水间总关注其人文内涵,常具有独特的幽默感。其游记具有诗的构思,常以诗句描绘山水景色,使游记充满诗意。他常以画意构图、将画境入文,使其游记常具有画趣。汪曾祺的游记自然、随意、清丽、淡雅,在当代游记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3.
李之仪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既是他晚年遭编管的地方,也成了他的终老之地。编管当涂使他痛苦过,但强烈的"当涂情结"又使他对其始终不离不弃。他的"当涂情结"表现在其对当涂绝佳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色的爱以及追慕李白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老庄学派提出复归观念,其本质就是复归自然。至魏晋时期,士人们以具体的山水景色象征自然,于是山水就成为士人们的游居环境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目标,因此,多种形式的山水文化渐次产生、发展起来。由此看来,复归观念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正确地继承、发展山水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复归观念。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家山水自然观偏重阐释人化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蕴,包含三个层次:一、将自然山水人格化、道德化,在观山临水过程中体味人生智慧与从政技巧;二、将自然山水作为儒家自我精神独立的象征,赋予其永恒不竭、奋发自强及遁世无闷的超功利的内涵;三、在对山水自然的文学化表现过程中,多将山水意象作为寄寓兴谕的媒介。这三方面均在魏晋诗坛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认识上出现从阮籍、嵇康的"旧自然说"到陶渊明"新自然说"的嬗变,在诗歌创作方面则逐步弱化山水意象的兴谕功能,逐渐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来观照,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陶弼是北宋时期旅桂时间最长的仕宦诗人,在二十多年的旅桂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八桂大地,留下了大量的山水风物诗。多姿多彩的南疆民族风俗、风光旖旎的八桂景色,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诗意的展现。他的诗清丽自然,不凿痕迹,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呈现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风恬淡清雅、明净空灵,创造了清虚旷远的审美意境。陶弼的山水风物诗对广西诗歌发展史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其创作充满了禅思哲理。他的许多诗词中融入了“随缘”“超脱”的禅学思想,阐述了顺应自然、傲视苦难、通达乐观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南朝写景书牍以自然山川和庄园景色为主要描写对象,其间经历了刘宋至梁中期、梁中期至梁末、梁末及陈三个发展阶段。通常篇幅短小,描绘自然山水,风格壮丽、境界阔大;摹写庄园景色,风格柔美,笔法细腻。文字清秀传神,饱含情韵,艺术成就很高。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诗人王润华将自然山水看作他生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他以其浓浓的乡土情感描绘南洋的一草一木,以深沉的庄禅意识创造自然山水的古朴意境,显示其自然山水诗冲淡自然而又细腻的风格。在搏捉山水自然的美时,努力挖掘其中的暗示与象征,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追求。他诗的语新意妙与其别致的拟人和奇巧的比喻相关。他较多地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而较少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1.
王维山水诗的禅境与空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仕官生活,这种独特的生活导致了他独特的诗歌意境。即:用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描绘空灵澄彻的禅悟之境,山水风物的描摹表现出画面式的宁静。禅学思想既是王维人生行动的指针,又是他艺术创作的航标,这在初唐时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2.
胡鹏 《南都学坛》2012,32(6):138-139
<正>一、优美的园林是市民的精神归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禅都是从山水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自然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即"山水以明道"。道家中的老子论"道"时就经常将自然与"道"联系在一起。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用山水来表明中国自然价值观更为妥当。人们钟情山水,是亲身体验的结果,热爱山水,不仅仅是体验外在的宜人景色,更重要的是体验山水给人心灵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魏源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诗集中的山水诗,又占了很大部分,自称“十诗九山水”。他的山水诗继承了古代山水诗的传统,又有变化发展。他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芒鞋踏九州”、“我行半天下”的经历,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而且常常从山水景色之中,反映自己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抱负,为山水诗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石涛为清代著名画家、僧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较大。他的山水画中所蕴涵的禅学思想与其特殊的的身世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石涛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在其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避世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思都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师从造化,但同时又以禅入画,追求意境上的空灵。他把禅学融入到山水画中,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石涛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禅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石涛为清代著名画家、僧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较大。他的山水画中所蕴涵的禅学思想与其特殊的的身世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石涛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在其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避世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思都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师从造化,但同时又以禅入画,追求意境上的空灵。他把禅学融入到山水画中,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石涛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禅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出生于湖光山色环抱的济南,在他那戎马倥偬和宦海浮沉的年代里,足迹遍历大江南北,当他被罢官之后,长期定居于景色秀丽的带湖和瓢泉。他以丰富的生活经历,诗人的敏感气质,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而创作了不少山水词。这类作品,有些是托物言志的创作,有些是寄情山水的吟咏,尽管其写作背景各有不同,但都是一幅幅各尽其妙的自然风景画,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点。这些山水词是全部辛词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山水词本身的特点,这就使得他的山水词和其他词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研究这类作品,也能够使我们较全面地认识他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代一位著名的道人,张三丰对"玄"可谓情有独钟,故而诗词首出"玄要",这就是道玄、丹玄、法玄。张三丰四处云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既描绘自己所目睹的景色风光,也记录所见所闻时的体悟。就艺术角度看,张三丰的诗词以及后来的扶乩之作具有一脉相承的风格:事喻道法,一以贯之;词传快意,自然不拘。  相似文献   

18.
王维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审美活动中"天机清妙"的命题。这是他"自觉"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中国山水审美及文艺理论中最具价值却长期被忽略了的宝贵遗产之一。"天机"本指自然天性,源出《庄子》。其意蕴发展,到王维时代已大有内涵。王维之前或同时代,人们以"天机"一词加"骏利""俊发""畅""精"等词,言说审美和文学艺术思维活动中的精神状态、灵感才思之情形。王维则以"清妙"作为"天机"的最佳状态与品质。"清妙"是一个意蕴很丰厚且极具审美面向的词语。王维本人极具"天机清妙"的资质。  相似文献   

19.
王维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在于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其次,是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再次,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还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这无疑也与佛禅思想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静界     
浦均的山水将传统表现方法与对自然的切实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探索性地运用了直线语言,并将自己对用水的理解与造境相统一,既有传统的意境,又自生情趣,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主导语言。他以"直线"画山,以"直线"写水,他的"直"并不拘泥,而是以"直线"语言贯穿融会于通幅之中,力求灵动多变,苍润兼济,着力于深邃的意境。他的画协调生趣,平淡而宁静,其作品中透出的气息可窥出其画人合一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