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多元的生态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跨文化视角提出了多元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认为生态人文主义和不同的哲学世界观有直接的联系,大体上可以将生态人文主义分为两大类:自然主义的生态人文主义和宗教的生态人文主义。而宗教的生态人文主义又可以分为非人格的宗教生态人文主义和人格的宗教生态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从老庄、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反技术思想源远流长。19世纪末,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反技术思想也在全世界弥漫开来,并对技术的发展展开了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的双重批判。这些反技术思想中包含着片面的、非理性的成分,但它对技术发展所作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反思,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理论各有其不同的范式,它们呈现各自确定的概念结构。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的核心是自由人文主义,它是启蒙理性精神所催生的普遍主义理念,又彰显为同一性逻辑。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范式则有所不同,它颠覆了同一性逻辑,通过质疑和批判自由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主体性和表征,以一种差异性逻辑取而代之。从现代到后现代范式的转换,如何重建文学理论的普适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人文主义这一问题是世界知名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赛义德著述探讨的中心问题。在重新思考和重新界定人文主义这一方面,赛义德一直走在当代理论家前列。他对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的反思就集中体现在《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2004)中。在该著作中他将当代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与人文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在批判传统人文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观念的基础上,他呼吁一种世俗、民主的、开放的人文主义,并主张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相结合,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为一种全球人文主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生态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它是在生态主义观点的基础上 ,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激进政治主张 ,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生态社会主义中的一支 ,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表达。文章通过对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样三个明显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流派概念的分析 ,揭示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所面临的挑战及出路。同时 ,本文也是作者几年来思考生态问题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7.
生态主义是寻求绿色社会变革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从政治哲学、价值形态的高度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对现代工业主义和支持它的现代技术及生活方式作了极端的批判,希望通过人类文化价值的重建和政治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主义的绿色社会方案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8.
虽然社群主义权利观明确提出了社群和善在权利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自由主义权利观进行了批判,但其实质上仍然是对后者的修正与补充。社群主义权利观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由主义权利观,它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回应了权利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西方自由主义权利观的反思和改进;但社群主义的权利观并不具有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功能,也低估了共同善与个体权利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大学教师应是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理念自觉性的一个群体。然而,他们的人文主义理念缺失的现状极为严重,因此,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主义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与中国社会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爱默生因发起和领导了超验主义思想运动,而被尊为"美国精神的先知"和"美国的孔子",然而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名噪一时的超验主义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其宽泛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本文管中窥豹,尝试从现代心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等哲学和文化的视角批判爱默生的核心思想体系"超验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考察其核心理念"超灵"的反人性倾向、其"精神万能"的唯心主义实质和超验主义在方法论上迷信自恋人格并导致人格分裂的心理误区,指出它在这三方面的不足,以在现代主义语境的宏观视野下对超验主义聊作去伪存真之辩.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所阐发的反物质主义、反理智主义思想和甘于居小的智慧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老子的文明观是最符合生态主义理想的文明观。现代主义和生态主义正好代表着对文明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的两个极端,二者都不可能完全得以实现。现代主义的文明观不仅是错误的,其价值导向也是极端危险的。极端生态主义的文明观虽然是不可实现的,但其价值导向是健康的。在由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信奉现代主义的人越少越好,信奉老子思想和生态主义的人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主义是现代西方生态环境运动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以现代生态学为依据,把道德价值建立在生态系统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生态主义作为一种反主流的意识文化,在探寻人与地球生态道德关系的新思维和新观点时,也蕴藏着乌托邦式的臆想。正是这些乌托邦特性充分展现了人类可贵的超越精神,激发新的激情和多维视角,导引人们去破解生态伦理困境,拓展其新境域。  相似文献   

13.
总体性思想的复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差异性、异质性的强调使总体性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总体性思想也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面对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批判。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分歧.詹姆逊挺身而出,提出了融合的总体性,强调对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分歧的超越,从而实现了异质性与同质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此回击各方质疑,化解总体性的危机.重申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动物纳入权利主体范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升华 ,即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动物的权利、动物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亟待学者们的探讨与解决。在诸多问题中 ,民事主体与动物的联姻 ,备受青睐。动物是否能纳入法律关系主体范畴 ?动物是否能成为有限的法律关系主体 ?如之 ,其对民法体系的震撼与权利义务的失衡又将如何得到改观 ?公法与私法如何最大限度融合 ?……等等 ,都值得我们备加关注  相似文献   

15.
如今麦克卢汉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媒介社会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具体说就是对媒介技术的感性视角。文章以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一次援引为研究对象,并延及维科的"复归"思想,其主线是展示麦克卢汉对感性视角的运用,这个视角的特点是对整体性的寻找。文章在对维科"复归"思想的讨论中,区别了两种整体性:感性整体和反思整体。麦克卢汉追求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而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但这是被电子媒介所更新了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70年代后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没有这一时期的批评反思,没有这一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就不会有八九十年代古典文学研究的繁盛景象。短短几年间,学界对“文革”时期的种种错误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树立了正确的学术观念,对许多问题有新的认识,一些研究禁区相继被打破,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亮点和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和鲁迅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两个在精神上相似的文化巨人,他们并不把自己定位在无产阶级作家的轴心上,他们更愿意做全人类的作家,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闪烁着人类良知的永恒的光辉.作为思想超前的先觉,他们不合时宜的孤军独唱.他们都曾是被人们化妆过的偶像,至今那被化妆过的一部分也许还未被完全清除,或许还在被人们化妆着,要全面地、真正地认识他们的本来面目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它包括在思想上对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虚假性的批判;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普适性人权的批判;在经济上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标榜的"经济人"假设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建立在广阔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封建传统的新女性形象,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的处境和命运,为女性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呼唤人性的解放。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他们人文关怀的最伟大、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