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学读者论(日)西田良子一、儿童文学读者层的双重构造“儿童文学”本来是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名称。至今为止,有许多人提出过多种多样的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强调了“读者”(即儿童)。例如:“成人以儿童为对象所创作的文学。”(滑川道夫:《教育学事典》)“...  相似文献   

2.
甲为什么要提出感觉语言?它的重要往何在?乙海德格尔说过,人“充满芳绩,然而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人生的重要方面.什么是诗意的?我认为指的就是艺术化的人生,通常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化因素体现在(一)人类创作的文学艺术中;(二)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三)生命内在的情绪中,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体验.而语言是我们生活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存在,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语言不仅作为一种存在环绕在我们周围,而且作为其地存在如自然、社会、文化。心理的表达媒介起着中介桥梁作用,其地存在通过语言被我们理解…  相似文献   

3.
句法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Ambiguity)在R.R.DHarmanF.C.Stoke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结构如果是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结构有歧义或二义性。”(P17)因为产生歧义的多半是一些个别的词或短语(词组),也有人把它称为‘biaswords’(使人误入歧途的短语),语言学界也有人把“歧义”分为“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句法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变换为不同的结构体,属句法平面,语境歧义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是作家或说话人因一定表达效果的需要为烘…  相似文献   

4.
周殿龙先生的《沧素姐》一文(《松辽学刊》第57期),首次提出“素组”这一概念.这一术语的提出以及“素组说”理论上的科学阐述,到目前为止仅用先生一人,尚属首创.“素组说”的提出引起学术界不小的轰动,反响颇深,得到同仁们的广泛认同.这一学说的提出是现代汉语中关于构词法的又一新的突破.它不但给汉语词汇分析带来便利.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素组说”虽在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却未在中高等院校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普及。笔者自拜读周先生的《论素组》文章后,把“素…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即将来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可以说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21世纪的时代要求所决定的.解决基础教育的“转轨”问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复杂工程.因为应试教育植根于复杂的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深刻…  相似文献   

6.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一切生死者.皆是一象征。”实为至理.君不见屈原的香草美人喻君子,郭沫若以“炉中煤”比自身的赤诚的爱,辛弃疾以“剩水残山无态度”讥讽皇帝,这生生不已的大自然与人联系何等紧密,对人的启示何等深广它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客体形象,是某种思想意识的象征。但是,人类所接触的自然早已不是那无知无党、无生命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指整个社会达到一定阶段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李泽厚《当代美学研究》)随着…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代表着中华民族理想人格设计的主流,它与任何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一样均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及个人选择的影响,所以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可分为“理论概括”(先秦)、“初步定型”(秦汉三国)、“表象异化”(魏晋)、“全面还原”(唐与宋初)、“活化与升腾”(宋元明)、“改铸与重塑”(晚清及近代初)几个主要演化过程,其主体代表模式也分别呈现为“重义轻利”、“内圣外王”、“孔颜乐处”、“忧国忧民”、“杀身成仁”、“平民而圣王”的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新道德机制的推行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古汉语中“相”的演化过程梁梅“相”甲骨文作“加”,左边是“木”(树),右边是“目”(眼睛),是个会意字,表示眼睛在树上的高处看得清楚。’字形亦作“采”,眼睛在上面,树在下面),它的本义是细看或察看。q说文·目部》:“相。省视也。”段玉裁注:“《释...  相似文献   

9.
按照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乃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观体系。这是笔者在一系列文章表述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学”者,说我的这种人道主义研究法中“没有主体”。为回答此诸难,剖析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如何表现于主体之人,特写成此文,回答“唯主体方法”。人道主义良心(简称“良心”),是自由平等规范被“内化”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自我道德审判机制的结果;它经常地表现为人们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时,对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走向和评价能力。也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应当自由平等地对待他人并对…  相似文献   

10.
“文气”说分期论张有恒“文气”说,是我国文章学中的一个特有的重要学说。前人甚至把它看作是文章的生命,故有“文以气为主”(曹丕)、“文者气之所形”(苏辙)、“气为干,文为支”(刘禹锡)等等断语。古往今来,关于“文气”之说,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从这...  相似文献   

11.
一、语义的国俗性1.从语言国情学谈起语言学的分科中,有词汇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等分别研究语言体系的各个方面。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语可有相同的含义。例如中文“东风”虽在英语中能找到“eastwind”这个对应词(equvalnt).但两者含义是不同的,不要说现代汉语中有毛泽东曾作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著名论断(其中的“东风”具有特殊的含义),就是就事论事谈天气,“东风”是和煦的、凉爽的风,是受中国地域上多数人欢迎的风,而英国人受…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修身求道也,为人者,仕进取初也.孔子“人已”之论,遂为后世儒家为学动机论之中心命题,争论颇多,影响深远.儒学“人已之辨”的文化意义有三:(1)养成中华土人”学以求道”的学风传统,谈泊宁静,乐学修已.(2)宋儒重“为己”而轻”为人”,偏于内圣,失于外王,忽略学问的社会功利意义,且有陋识人心之嫌.(2)今人论学习动机,复有“为个人”、”为社会”之辨,其实质仍是求道与谋利之矛盾;提倡先儒“学为君子”的传统,可补个人学为私己功利之阙.  相似文献   

13.
张志公先生在《语境研究论文集》一书的序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说:“我是牛皮的”,这句话令人不解而且滑稽可笑,是个“病句”;如果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甲指着乙对丙说:“你看我俩的鞋很相像,但不一样,他是羊皮的,我是牛皮的.”这句话就通了,不发生疑问,也不觉得可笑,只觉得说得简洁.的确,语言符号好比是鱼,语境好比是水.鱼儿在水中生气勃勃,活力活现,离开了水则活不成.语言符号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符号的信息负荷,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提供给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也应是快乐的,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孩子们总是喜欢阅读那些充满趣味性的作品,厌恶那种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趣味性就成了儿童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也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某些教学参考书上有这样的一个命题及证明:“任何函数f(x)都能表示成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之和.证把函数f(x)变形为则有,即f1(x)为偶函数,f2(x)为奇函数.而f(x)=f1(x)十f2(x),得证.”表面一看,此“证”似乎没有毛病,命题为“真”.但仔细推敲,问题严重.由于命题中的函数,没有限定其定义域对称于原点,这就不能保证上述“变形”中的/(-。)有意义,从而不能保证人(X)、八(X)分别是偶函数、奇函数.也就是说,命题是假的.也可举出反例来说明:如函数人x)一/了,易知它的定义域为「0,+①」.此时,若…  相似文献   

16.
一项填补空白之举──评《钱起诗集校注》周舟钱起(?—780年)是中唐诗坛中有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且是“十才子”里的领衔人物,曾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句被时人引为“绝唱”。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盛赞钱起说:“员外(指钱起)诗...  相似文献   

17.
信息及其传递技术是维护社会运转的润滑剂,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如影随形.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历经50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飞跃和突破.这个崭新的飞跃和突破的显著标志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和实施.那么“信息高速公路”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它的建设实施对信息化人才培养又有何要求?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共识.“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是!993年9月15日由美国克林顿政府首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结…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说”(Talk)是教学双方开展活动和语言习得的有效教学手段,它在双方思想交流和知识传递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论从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言习得及Harris·m的相关理论等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系统介绍了“说”(Talk)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该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三次大的文化热,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心态为切入点,认为文化论争中理论难题的突破有赖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建立,进而提出一个由三对文化理念构成的文化注释的概念系统:(一)“人化”与“文化方向”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性与社会价值的诠释,说明的是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质性的关系问题;(二)“文化设计”与“文化有机体”的理念。诠释的是文化比较和文化融合的问题,它派生出三对概念:文化自足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文化内涵与文化效率;(三)“文化力”与“人文资源”。这是对文化与经济社会间的不平衡的诠释,它派生的概念是:两种资源的概念、文化的动力与活力的概念、文化合力与文明古国的文化出路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几”在古代是同音而不同形的两个字,即“几”和“■”。“几”在作为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的简化字(替代字)时,属会意字,此时它也读jī(机)音。但若它在句中含有询问的意思和语气时,那么它的读音就不能再读jī(机),而应是jǐ(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