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3.
1908年至1911年,列宁发表了7篇专门论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对托尔斯泰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他与俄国民主主义文学及社会思想传统的关系,以及他在各种文学派别、政治派别的斗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等作了科学分析,其论述的核心问题当然是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的关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第一个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日记的全译本,而本文则概括出日记的五个特征:一,高度的诚实态度;二,准确的分析性;三,深刻的哲理性;四,丰富的文学性;五,广泛的记事性。托尔斯泰日记既是一部作家个人生活的编年史,道德自我完善过程的记录,又是一座文学宝库。托尔斯泰日记对我们多有启迪,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分析大师,在其艺术形象体系中往往把比拟作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并给予十分重要的地位。托尔斯泰善于将“感知”融合进比拟,并使之演化为完整的情景。他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发展的”比喻,非常耐人寻味。我们不妨取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为例。彼挨尔·别素号夫被俘并历尽磨难之后,在玛丽亚公爵小姐房中遇见了娜塔莎·罗斯托娃,当时娜塔莎因安德来公爵之死而备受折磨,显得消瘦、苍老,外形  相似文献   

7.
茅盾前期的文学思想与列夫·托尔斯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对茅盾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列夫·托尔斯泰了。一九二八年,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一八七三年三月,直到一八七七年七月才完稿,前后共用了四年之久的时间。 这期间托尔斯泰对原稿作过多次重大的修改或改写,有时写得比较顺手,有时就简直写不下去,不得不停笔,作者称之为“闷人的创作沉睡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终于获得了出于作者预料的巨大成功。它发表时,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似乎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的那句话说得简明透彻:“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出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这就是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2.
雷成德教授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新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译著者已在1980年到1983年先后翻译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和《<复活>的创作过程》,这样,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3部名著的创作过程已经雷成德教授之手而置于中国广大读者面前了。这确是文学界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举,它填  相似文献   

13.
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生前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圣雄甘地未曾谋面.可是临终前几年却与他结成了莫逆之交。1905年9月2日.旅居南非的甘地以《托尔斯泰伯爵》为题.在其创办的《印度舆论》杂志上撰文写道:‘’一般来说,就连西方人也必须承认,当今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任何其他一个人.堪与博学多闻、聪明理智的托尔斯泰伯爵并驾齐驱”。①是什么原因促使甘地发出如此石破天惊的慨叹呢?这要从他们二人世界观以及政治主张的共识谈起。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世界上…  相似文献   

14.
普列汉诺夫做为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发表意见的。即使在一九O三年以后,他逐渐地在政治和策略上滑到了孟什维主义的泥潭,而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基本上还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这也表现在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评论上,其中包括写于纪念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期间的《托尔斯泰和大自然》,以及写于托尔斯泰逝世以后(1910——1911)的“政治家的短评·从这里到这里》、《胡涂观念(托尔斯泰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列甫·托尔斯泰》和《再论托尔斯泰》等。这一组论文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宗教世界观,批判了反动派和自由派鼓吹托尔斯泰主义的叵测用心,捍卫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真理,充分显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锋芒。今天研读这一组论文,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对于我们坚持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中的安娜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1879)中的娜拉都是这些新人形象中的典型。作为同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最近《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复活”问题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复活”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们的“复活”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应该说都各有不少独到之处,又都欠全面。前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一部带有作家思想追求与艺术探索的总结性的作品,它以特有的真实与质朴的美,感染着读者。它不仅使人看到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到处是腐败与黑暗;同时也使人深深地感到托尔斯泰艺术技巧的完善与娴熟。他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本领和艺术对照原则的运用,都达到了世界第一流的水平。《复活》不愧是这位文学艺术大师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崭露头角之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便发现了这位作家艺术才华的独特性,是善于描绘人物的“思想或感情借以形成的隐秘的过程”。他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的特点是,他“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